11月30日,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西藏电力)召开资金集约、核算集中项目上线运营启动会,标志着以收付款“省级集中”为核心的财务智享体系建设第一阶段工作圆满收官,国网西藏电力的财务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近年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对先进管理理念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国网西藏电力的运营逐步规范、统一,对业财管理精益化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财务人员不足、业财信息传递失真、分散的财务组织效率低、成本高、风险不断增加等问题,国网西藏电力决定引入创新财务智享体系,以进一步优化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加强精益化管控,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促进财务管理转型。
2020年3月,经过多轮考察后,国网西藏电力以资金收付款“省级集中”全面推广建设为契机,秉持“开放协同、智慧共享”理念,与远光软件携手推进财务管理规划咨询及建设项目,包含“创新管理机制、集中会计核算、集约专业管理(6个)、实时财务监督(风险管控)、助力产融协同(产业链协同)、强化队伍建设”等六方面内容,并于近期成功完成资金集约、核算集中项目建设。
集中会计核算是国网西藏电力财务管理转型升级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建设前一直面临着报账业务的入口不统一、流程冗余的难题。以往公司所有报账业务涉及的凭证,都由财务人员手工制作,且前端业务未与财务系统全面对接,线下签字流程效率不高,导致业务追溯难度大。在处理报账业务时,发票真伪需要财务人员手工在税局网站进行验证,审核工作量大。此外,供电、发电、直属等单位的业务处理规则也不一致,更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远光软件通过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创新技术与国网西藏电力报账业务相融合,引入发票池管理理念,构建统一报账平台,实现业财深度融合,使发票信息在业务前端上传时自动识别、验真。通过业务出入口的规范,保证了业务处理规则全面统一,大幅减少冗余审批流程,有效解决了业务报账周期长、信息审核难度大、单据回退率高等问题。同时,通过远光智能扫描精灵将扫描仪与财务管理系统进行无缝衔接,有效解决了扫描仪公用、扫描资源安全性保障等多个痛点。报账人员只需要在本机电脑发起扫描任务,到扫描精灵处找到自己的任务完成扫描,获取的影像信息就会自动与报账单据进行挂接,同时扫描资料在扫描仪端不做任何存储,有效确保了影像的安全性。
国网西藏电力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为财务人员省去了大量重复的核对和手工操作等工作,也为业务处理节约了大量人力成本,大幅提高了业务处理的准确率与效率,为业务财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远光软件已在能源、航天航空、医疗、消费品制造业等多行业多领域开展了智能化应用建设。未来,远光软件将继续深化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应用实践,聚合更多产业伙伴,持续探索业务场景与创新技术的融合应用,进一步驱动企业管理模式的革新,帮助更多企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转型升级。
2021年03月26日关于ICIS:两会“30·60”目标将加速能源化工行业产业链规范与创新的最新消息:中国上海,(2021年3月24日)当两会热词"碳达峰"与"碳中和"加速出圈后,自2013年就进入中国碳市场的ICIS中国市场开发总监徐蓉表示,"30·60"目标将进一ICIS:两会“30·60”目标将加速能源化工行业产业链规范与创新
2021年03月24日关于监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创新:一种基于专利的方法的最新消息:导读慕尼黑工业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亚洲开发商在储能系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远远超过美国和欧洲的竞争对手。慕尼黑工业大学(TUM)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近年来电化学储能技术的专利申请数监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创新:一种基于专利的方法
天津展抢先剧透,骑幻重磅产品矩阵线上揭幕, 作为电动车行业最大规模性的行业展会,时隔一年,天津展再度回归。懂行的经销商们早已安排好行程,准备在天津展一窥“后疫情时代”的行业动向。天津展抢先剧透,骑幻重磅产品矩阵线上揭幕
2021年03月26日关于现状:华北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超东北的最新消息:热电联产是一种有效的能源利用方法,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政策推动下,各地区热电联产不断发展。2019年华北地区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首次超过东北地区,主要是山西省太原市加大清洁现状:华北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超东北
全球电池行业规模最大的展览会——“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2021)”在深圳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来自全球1300余家电池、设备、材料及相关配套企业参展,集中展示近三年来全球范围内电池行业所取得的优异成果。四段颠覆性新品“亮剑” 赢合科技再引锂电设备新趋势
2021年03月26日关于浙江电力市场化改革再深化的最新消息:近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能源监管办联合印发《2021年浙江省电力直接交易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我省今年电力市场化交易正式拉开序幕。《工作方案》显示,2021年浙江电力市场化改革再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