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我们保持全球升温不超过2摄氏度甚至1.5摄氏度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了。”全球碳项目(Globyal Carbon Project)在其报告中写到。
11月13日,全球碳项目发布了其最新科学研究报告“2017年碳预算(Global Carbon Budget)”。数据显示,2017化石燃料和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增长2%。这是自2014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后的首次增长。
报告称,作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28%,全球减碳趋势与中国减排密切相关。
自2014年起,中国煤炭消费量已经连续三年呈负增长,碳排放也维持在稳定甚至下降的趋势上。截至2015年底,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强度已分别实现18%和21%的下降。
该报告预测,2017年中国的煤炭、石油消费分别增长3%和5%,天然气用量增长12%,中国的碳排放量将会上升3.5%。
报告称,推动中国煤炭消费和碳排放上升的因素包括经济回暖,工业复苏,降水减少导致的水力发电量降低等。另外,中国太阳能、风能和核能的增长,还不足以弥补高能源需求和水力发电量的下降。
与此同时,报告预计2017年欧盟和美国的碳排放量降幅也将明显放缓,分别为0.2%和0.4%,远低于过去十年的平均降幅。
“在三年稳定期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似乎再次反弹,这让人非常失望。”该报告的首席研究员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Corinne LeQuéré表示,2017年所有人类活动产生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估计为410亿吨。
本月初,联合国环境署(UNEP)发布的《排放差距报告》也显示,二氧化碳减排进展并不理想。各国必须采取紧急行动遏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才能避免最严重的气候变化。
UNEP的报告称,各国在2015年《巴黎协定》中做出的减排承诺,只有2030年前实现气候目标所需减排量的三分之一。按照目前的减排进展计算,世纪之交时,全球气温将至少升高3摄氏度。《巴黎协定》提出的长期目标为控制全球升温不超过2摄氏度并努力控制在1.5摄氏度以下。
根据评估,中国、欧盟、印度和日本四个G20成员国政府不需购买碳抵消额度就可以兑现其2020年的承诺。
按照2015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的文件,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同时,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
2017年碳预算还给出了参与统计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的累计排放量和年人均排放量数据。
累计排放量方面,美国和欧盟28国合计占比约48%,中国占比约为美国的一半。该数据包含参与统计的国家和地区在1870-2016年间排放量的总和。
年人均排放数据方面,韩国为19.7吨,美国为16.5吨,中国为7.2吨,欧盟28国为6.9吨。
2021年03月26日关于ICIS:两会“30·60”目标将加速能源化工行业产业链规范与创新的最新消息:中国上海,(2021年3月24日)当两会热词"碳达峰"与"碳中和"加速出圈后,自2013年就进入中国碳市场的ICIS中国市场开发总监徐蓉表示,"30·60"目标将进一ICIS:两会“30·60”目标将加速能源化工行业产业链规范与创新
2021年03月24日关于监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创新:一种基于专利的方法的最新消息:导读慕尼黑工业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亚洲开发商在储能系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远远超过美国和欧洲的竞争对手。慕尼黑工业大学(TUM)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近年来电化学储能技术的专利申请数监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创新:一种基于专利的方法
天津展抢先剧透,骑幻重磅产品矩阵线上揭幕, 作为电动车行业最大规模性的行业展会,时隔一年,天津展再度回归。懂行的经销商们早已安排好行程,准备在天津展一窥“后疫情时代”的行业动向。天津展抢先剧透,骑幻重磅产品矩阵线上揭幕
2021年03月26日关于现状:华北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超东北的最新消息:热电联产是一种有效的能源利用方法,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政策推动下,各地区热电联产不断发展。2019年华北地区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首次超过东北地区,主要是山西省太原市加大清洁现状:华北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超东北
全球电池行业规模最大的展览会——“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2021)”在深圳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来自全球1300余家电池、设备、材料及相关配套企业参展,集中展示近三年来全球范围内电池行业所取得的优异成果。四段颠覆性新品“亮剑” 赢合科技再引锂电设备新趋势
2021年03月26日关于浙江电力市场化改革再深化的最新消息:近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能源监管办联合印发《2021年浙江省电力直接交易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我省今年电力市场化交易正式拉开序幕。《工作方案》显示,2021年浙江电力市场化改革再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