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在资本助力下取得快速发展。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70万辆,至此,中国已经达到160万辆左右保有量。
新能源汽车创造绿色出行之际,同时带来相应难题。首先,新能源汽车自生产至报废周期内,动力电池要多次消耗。也就是说,动力电池的需求与投放量要几倍、甚至是几十倍于新能源汽车。
如何解决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问题,已迫在眉睫。
西欧部分国家已制订燃料汽车禁售时间表,中国时间表也在酝酿进程中。燃料汽车禁售势必带来新能源汽车的大发展和大投放,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将在未来几年内形成巨大压力和产业规模。
国家相关部委已意识到问题所在。由工信部商请科技部、环保部、交通部、商务部、质检总局分别于2016年、2017年制订并颁布实施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和《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但国内各行政辖区至今均尚未形成现实有效且具操作性的回收利用及治理、监管体系。
广东省是全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大户”,其在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的生产和市场投放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
今年广东省 “两会”召开期间,广东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兆方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张弦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尽快统筹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综合体系建设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指出,尽快设立广东省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综合协调办公室,统一领导全省回收利用工作,协调发改、财政、经信、交通、公安交管、环保、科技、质检等有关委办局与回收利用的相关工作。
“现在只有文件,但还没有落实谁处理,怎么监管。废旧电池全是重金属,还有爆炸物,处理不好,不单是安全生产问题,可能还是一个环保难题。如果废旧电池回收处理过程不当,将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甚至生态灾害,会对土地、水源会产生难以估量的污染。”张弦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
“深圳第一批新能源电池就要淘汰下来了,初步估计有5万多吨,2020年,全国总共25万吨。”张弦称。
眼前形势可谓异常严峻,因此他建议,尽快设立广东省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综合协调办公室,统一领导全省回收利用工作,协调发改、财政、经信、交通、公安交管、环保、科技、质检等有关委办局与回收利用的相关工作。
另外,制订广东省新能源汽车市场准入、登记备案及监管制度,以建立并实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将《管理办法》确立各相关环节要求细化落实到可操作层面。以环境保护、资源集约为立足点,统筹全省对全省废旧电池的存贮、运输、拆解、利用、处理等进行产业布局。
他还建议由广东省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综合协调办公室组织相关科研院所、大学和电池生产企业等单位成立“广东省电池回收利用技术研究院”,重点进行再利用、无害化处理技术,产业转化及前端技术研究。同时建立一个省级动力电池监管信息化平台,实现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溯源监管。
2021年03月26日关于ICIS:两会“30·60”目标将加速能源化工行业产业链规范与创新的最新消息:中国上海,(2021年3月24日)当两会热词"碳达峰"与"碳中和"加速出圈后,自2013年就进入中国碳市场的ICIS中国市场开发总监徐蓉表示,"30·60"目标将进一ICIS:两会“30·60”目标将加速能源化工行业产业链规范与创新
2021年03月24日关于监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创新:一种基于专利的方法的最新消息:导读慕尼黑工业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亚洲开发商在储能系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远远超过美国和欧洲的竞争对手。慕尼黑工业大学(TUM)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近年来电化学储能技术的专利申请数监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创新:一种基于专利的方法
天津展抢先剧透,骑幻重磅产品矩阵线上揭幕, 作为电动车行业最大规模性的行业展会,时隔一年,天津展再度回归。懂行的经销商们早已安排好行程,准备在天津展一窥“后疫情时代”的行业动向。天津展抢先剧透,骑幻重磅产品矩阵线上揭幕
2021年03月26日关于现状:华北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超东北的最新消息:热电联产是一种有效的能源利用方法,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政策推动下,各地区热电联产不断发展。2019年华北地区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首次超过东北地区,主要是山西省太原市加大清洁现状:华北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超东北
全球电池行业规模最大的展览会——“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2021)”在深圳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来自全球1300余家电池、设备、材料及相关配套企业参展,集中展示近三年来全球范围内电池行业所取得的优异成果。四段颠覆性新品“亮剑” 赢合科技再引锂电设备新趋势
2021年03月26日关于浙江电力市场化改革再深化的最新消息:近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能源监管办联合印发《2021年浙江省电力直接交易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我省今年电力市场化交易正式拉开序幕。《工作方案》显示,2021年浙江电力市场化改革再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