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新能源要闻
  3. 正文

中美能源合作该何去何从

 2021-04-08 21:25:52  来源:互联网 

  2018年以来,中美经贸摩擦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在这场博弈中,能源产业曾经被寄予厚望,被视为是缓和中美经贸摩擦的重要手段。如今,正当中美经贸谈判曙光在望时,又陡生波折。5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从5月10日起,对价值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从10%调高至25%。中国政府很快予以反击,将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加征关税税率提升至25%。

  对于中美能源界来说,当前无疑是一个“至暗时刻”。中美能源合作该何去何从?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理论上,中美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近年来,在页岩油气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已经进入“能源新时代”(美国能源部长里克·佩里语)。这个“能源新时代”实际上也是油气生产的“全盛时代”。从原油生产来看,2018年美国原油产量创下1096万桶/日的历史新高,较2017年增长160万桶/日,增速高达17%,超越上世纪70年代最高水平,美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美国原油进口量从2005年的1010万桶/日下降至2018年的770万桶/日,同时出口原油接近200万桶/日,出口成品油560万桶/日。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计,美国未来30年内都将是石油产品的净出口国。

  从天然气生产看,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2018年天然气产量1013亿立方英尺/日(相当于年产1万亿方),同比增长11%。在天然气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该国对外出口的液化产能正在快速扩张。截至2018年底,美国已建成LNG产能2325万吨/年,2019年还有近3000万吨/年的产能投用。预计到2020年,美国将成为仅次于澳大利亚和卡塔尔的全球第三大LNG出口国。根据IGU(International Gas Union,国际气体联合会)的统计,到2025年美国的液化产能将达到8800万吨,有望超越卡塔尔(8000万吨)和澳大利亚(770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国。

  反观中国,受近年来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中国油气消费依然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中国石油消费近五年来基本保持3%~4%的增速,天然气消费近两年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增速分别达到14.8%和17.7%。2018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同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进口国。国际能源署(IEA)预计,204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将从目前的2800亿方增长至7100亿方。而根据咨询公司Rystad的预测,中国2025年的LNG需求将达到9500万吨/年。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推进中美两国能源合作是双方的一致认识。中美两国都是重要的原油进口国,中国近年来炼油产能过剩,石油产品开始谋求出口,与美国产品可能还存在竞争关系,相比之下,推进天然气领域的合作,被认为是减少中美贸易逆差的重要手段。

  在2017年特朗普访华时签订的2500多亿元的大单中,能源合同占比超过50%。即使在2018年3月美国总统签署针对中国贸易的备忘录、决定对包括价值6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时,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对中美LNG贸易依然寄予希望:“中国需要进口很多美国LNG。如果没有其他多元化产品来源,多从美国进口一些是非常合乎逻辑的,它也会有减少贸易逆差的作用。”

  在2018年剑桥能源周上,切尼尔公司(Cheniere)CEO 杰克·福斯克谈到亚洲市场时也是“雄心万丈”:“Sabine pass投产以来,截至目前已送出300船到25个国家。但这一切才刚刚开始……中国去年LNG需求增长了40%以上,仅增量就与切尼尔公司目前的产能相当……亚太地区的LNG需求增长快速,我们可以将产能翻倍并将其全部卖到亚洲。”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中美能源贸易目前总体规模不大。201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原油规模大约20万桶/日,如果按照油价50美元/桶折算,进口额大约40亿美元左右,进口LNG138万吨,按到岸价10美元/MMBTU计算,LNG贸易总额也不过10亿美元左右。

  中美经贸摩擦的不确定性更是让中美能源企业持“观望”心态,双方之间的能源贸易几乎陷入“冰点”。中国对美国原油进口量从2018年上半年的37.7万桶/日下降至今年2月的4.16万桶/日,中国买家已不再签署长期协议购买美国原油。去年9月,中国宣布将美产LNG加征税率定为10%后,中美LNG贸易量陡然缩减,同比降幅在75%左右。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8年10月、12月和2019年3月皆无美国LNG进口,2018年11月、2019年1月和2月,进口量分别为13万吨、12.8万吨和6.4万吨,这意味着双方一个月仅有一船LNG的贸易往来。

  LNG无法完全平衡贸易逆差

  最近有报道称,美国谋求对华贸易逆差减少2000亿美元甚至更高。平心而论,与美国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的过高期望相比,LNG恐怕很难承担起如此“重任”。

  简单算一笔账就可知道,如果1000亿美元全部依靠进口LNG,中国大约需要从美国进口2亿吨LNG;如果进口5000万吨LNG,预计减少贸易逆差250亿美元。考虑到中国2017年全年进口LNG的规模为3940万吨,2018年为5200万吨左右,假设未来十年中国LNG进口量在2017年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8000万吨,且新增进口量全部来自美国,也仅能减少贸易逆差400亿美元左右。

  对于很多亚洲LNG买家来说,美国大量LNG进入市场,无疑给他们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采购渠道,美国目前相对较低的气价,也为亚洲买家降低资源池成本提供了一个新选择。但从中长期看,亚洲买家从美国购买LNG,特别是签订长协合同,也面临着一些市场风险。

  首先是美国气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从目前看亨利中心气价不到3美元/MMBTU,算上3美元/MMBTU的液化成本,2美元/MMBTU的运输成本,以及其他一些操作成本,美国LNG预计运输至亚太的成本价在8~9美元/MMBTU(相当于2元/方),该价格和此前很多亚洲买家签订的长期合同相比有一定竞争力。

  但是,如果从二三十年的合同周期来看,未来美国气价走势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到,1989~2008年将近20年时间内,与油价挂钩的天然气价格都更加便宜;2008~2015年间,亨利中心气价比油价挂钩的气价便宜,但这一趋势在2015~2017年间又被逆转。能源价格瞬息万变,就像十年前很多美国人很难想象亨利中心气价会低于8美元/MMBTU一样,谁又能打保票说,未来数十年美国天然气价格会长期维持在3美元/MMBTU的水平呢?

  其次是国际油价走势的不确定性。目前亚洲买家LNG合同中绝大部分气价仍然是与油挂钩的,油价走势对未来亚洲买家购买的LNG合同的竞争力将产生重大影响。根据一些机构预测,如果亨利中心气价维持在3美元/MMBTU时,分别按照14.5%和11.5%的斜率计算,国际油价在55美元/桶和70美元/桶以下时,与油价挂钩的合同更具竞争力。如果亨利中心气价维持在5美元/MMBTU时,分别按照14.5%和11.5%的斜率计算,国际油价在70美元/桶和85美元/桶以下时,与油价挂钩的合同更具竞争力。

  对于一家亚太地区天然气公司来说,如果未来20年油价走势能够维持在70~8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那么从美国进口LNG是划算的,但是一旦油价出现大幅下跌,很多亚洲LNG采购商将面临很大的价格风险。

  第三是潜在的LNG供应风险。随着亚洲买家从美国购买LNG合同量的上升,北美和亚太之间的经济联系将更加密切,美国上游地区天然气生产稳定性如何,将对亚洲买家的资源稳定供应产生直接影响,近年来美国墨西哥湾飓风爆发频率越来越高的事实不应被忽视。

  对中国买家来说,在近期中美经贸摩擦升级的情况下,美国对华为断供芯片引发了国人的极大关注。既然可以断供芯片,如何确定今后不能断供天然气?特朗普政府可能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也将给未来中美能源贸易蒙上一层阴影。

  综上所述,即使在正常环境下,对中国买家来说,从美国购买LNG可以作为公司多元化进口的渠道之一,中国公司可以保持适度的敞口,比如20%~30%,但是如果购买美国LNG的比重过大,则将给企业未来生产经营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因此,要想平衡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仅仅依赖双方的天然气贸易肯定是不够的。中美双方还需要从其他方面努力,包括适度扩大原油贸易,特别是中方要加大对美国上游油气田开发、大型液化设施建设以及管道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但这些都需要在中美经贸关系正常发展、双方合作互信加深的背景下才有可能实现。在当前环境下,这些设想无疑只是“镜花水月”而已。

  合作是唯一正道

  经贸摩擦的持续升级,对中美双方能源界都将产生一定影响。

  首先,对中国石油企业来说,当前中国60%以上的进口LNG来自卡塔尔和澳大利亚,尽管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实现一些资源串换,但缺少美国LNG的进口渠道,企业进口LNG资源组合的多样性无疑将受到削弱。同时,如果中美之间从经贸摩擦升级为全方位的博弈与对抗,美国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警惕心会日益提高,中国企业对美国上游油气业务全产业链的投资可能会受到波及。在近年来各大石油巨头纷纷进入美国页岩油气业务的背景下,错失美国市场无疑对中国油气企业发展是一个隐性损失。

  对美国能源企业来说,与中国这一巨大的消费市场失之交臂同样得不偿失。近年来,很多能源巨头均看好中国市场。埃克森美孚2018年宣布在广东惠州投资100亿美元建设化工项目,BP和壳牌等欧洲石油巨头近年来也加大在华投资力度,包括加油站、炼化业务等。错失中国市场,也是美国能源企业所不愿意看到的。

  以美国LNG企业为例,根据伍德麦肯兹的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还有10多个液化项目在等待FERC(Federal Energy Regulatory Commission,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的批准。但很多美国液化项目要想投入建设运营,长协合同的签订是重要支撑。例如,切尼尔公司旗下已投运的Sabine Pass4条生产线都与买家签订了长协合约。缺失了中国这一巨大的市场,很多项目能否如期开工将成为问题。

  展望未来,美国在全球油气市场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而中国作为“大买家”的地位和角色也日益重要。这样两个具有较强互补性的国家如果不能合作,而是走向对抗,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对全球能源行业发展乃至全球经济发展都有负面影响。

  从一个更加宽广的视角看,如果中美两国无法实现合作而是走向对抗,很多全球性的问题,例如气候变暖、遏制恐怖主义等重大问题的解决将受到阻碍,对世界经济繁荣发展都将构成打击。

  值得庆幸的是,与美国政客的“疯狂”不同,当前中美能源企业界仍然保持着理性和合作。中国石油和埃克森美孚预计将签订530亿美元39年期能源协议,合作开发伊拉克南部Nahr Bin Umar及Artawi油田;中国海油与埃克森美孚在南美圭亚那获得世界级的油气发现(储量预计将超过60亿桶,高峰日产量将达到75万桶/日)。中美能源企业在全球各地之间的紧密合作,或将在某种程度上对当前“剑拔弩张”的中美关系形成“对冲”。

  再退一步讲,即使中美两国已构成战略竞争关系,通过塑造良性的竞争文化,在竞争中合作也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苏联和欧洲在冷战时期的能源合作就是一个例子。为了促进石油在欧洲的销售,上世纪70年代起,苏联政府对西欧许多国家的油船、油库和销售设施进行投资,同时向西欧国家提供石油和石油产品、天然气,并从西欧国家进口各种工业门类所需的成套设施。1979年苏联每天大约有100万桶石油可出口到西欧换取外汇,苏联与欧洲国家的贸易总额也从1970年的47亿卢布增长到1983年的380亿卢布。

  格雷厄姆·艾利森在《注定一战: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一书中,曾引用历史学家拉马昌德拉·古哈的话说:“像其他历史学家一样,我经常被问及‘历史的教训’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我从历史学中学到的唯一一件事情是没有永久的赢家和败者”。

相关文章

  • ICIS:两会“30·60”目标将加速能源化工行业产业链规范与创新

    2021年03月26日关于ICIS:两会“30·60”目标将加速能源化工行业产业链规范与创新的最新消息:中国上海,(2021年3月24日)当两会热词"碳达峰"与"碳中和"加速出圈后,自2013年就进入中国碳市场的ICIS中国市场开发总监徐蓉表示,"30·60"目标将进一ICIS:两会“30·60”目标将加速能源化工行业产业链规范与创新

    标签:
  • 监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创新:一种基于专利的方法

    2021年03月24日关于监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创新:一种基于专利的方法的最新消息:导读慕尼黑工业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亚洲开发商在储能系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远远超过美国和欧洲的竞争对手。慕尼黑工业大学(TUM)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近年来电化学储能技术的专利申请数监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创新:一种基于专利的方法

    标签:
  • 天津展抢先剧透,骑幻重磅产品矩阵线上揭幕

    天津展抢先剧透,骑幻重磅产品矩阵线上揭幕, 作为电动车行业最大规模性的行业展会,时隔一年,天津展再度回归。懂行的经销商们早已安排好行程,准备在天津展一窥“后疫情时代”的行业动向。天津展抢先剧透,骑幻重磅产品矩阵线上揭幕

    标签:
  • 现状:华北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超东北

    2021年03月26日关于现状:华北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超东北的最新消息:热电联产是一种有效的能源利用方法,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政策推动下,各地区热电联产不断发展。2019年华北地区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首次超过东北地区,主要是山西省太原市加大清洁现状:华北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超东北

    标签:
  • 四段颠覆性新品“亮剑” 赢合科技再引锂电设备新趋势

    全球电池行业规模最大的展览会——“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2021)”在深圳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来自全球1300余家电池、设备、材料及相关配套企业参展,集中展示近三年来全球范围内电池行业所取得的优异成果。四段颠覆性新品“亮剑” 赢合科技再引锂电设备新趋势

    标签:
  • 浙江电力市场化改革再深化

    2021年03月26日关于浙江电力市场化改革再深化的最新消息:近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能源监管办联合印发《2021年浙江省电力直接交易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我省今年电力市场化交易正式拉开序幕。《工作方案》显示,2021年浙江电力市场化改革再深化

    标签:

热门排行

编辑推荐

扫一扫关注最新新能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