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江明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好!首先做一个自我介绍,可能大家以前都没有听说过零跑科技这家公司,零跑科技是一家由上市公司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主要股东投资成立的一家公司,大家可能一听说新公司,就想是不是今天来讲PPT的?我以前从来没有上过讲台,我们昨天首先就是把我们能够量产的汽车发布了,把我们在汽车里面安装的核心的三大件主要零部件都发布了,今天这个机会我想可以大家展开充分的交流。我们原来是一家做IT的公司,我们去年做了133亿的销售,有20亿的利润,都做的非常不错,在全球第二名,在安防行业。我们为什么又进入这个领域呢?首先是战略机会,然后是挑战、突破,以及我们如何去做。战略机会,我想今天上午很多领导都做了非常好的分享,作为我们来说有什么优势呢?早上大家也阐述了,智能化电动汽车是未来,而不是新能源汽车,将来百人会的主题可能智能化电动汽车,智能化方面我们有独到的优势。同时,这个确实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是很大的蛋糕。
这个是很多机构的预测,就是新能源汽车未来5-8年销售的数量,可能打个折,我想也是很可观的数目,很多国家也都提出了用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车的时间表。今年的法兰克福车展,在所有的角落大家所谈论的就是智能汽车、电动汽车,所有的巨头所展出的样车以及规划全部都往这个方向去引导,我们自己国内大部分企业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计划,虽然这个里面可能还包含了他们混动等等,但至少这个方向是一定的。目前我们整个国内30多万辆跟我们现在3千万辆的总量对比接近1%左右,所以这个商机确实是无限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进入这个市场的原因。
挑战和突破,讲两点,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说,基础设施我们认为对新能源汽车能不能快速发展的最大的一个挑战,现在大家都希望有长的续航里程,很多人都认为至少续航要400以上,充电要越快越好,要10分钟以内,但是我想大家学过高中物理的就可以计算一下,如果要续航里程达到400公里,按现在的技术水平可能要15度电跑100公里,400公里要60度电,60度电要在10分钟之内充满,它对电网的要求现在就要加上效率,算上去至少400千瓦,那只是针对一辆车的充电,如果说全国所有的车都变成电动车以后,对电网的压力有多大,电力也是一个系统,从发电厂到网络、到终端,如果将来我们都用这种快速充电,这个电网的波动会非常大,而且就是说我们生活的时间,比如说从8点钟开始到晚上10点钟结束,这个也是在其他照明用电、生活用电等等所有用电的高峰,我们都去争这个高峰的话就会引起我们整个电网的不平衡。所以我们的建议就是说,充电的未来一定是慢速充电。慢速充电有很大的好处,比如说,我们现有所有小区的车库,商业楼的车库以及公建里面或者专业停车位上我们都安装慢充的话,每个位置都有,原来每家每户装了一个电表的话大家就没有任何的焦虑症,我开到哪里都可以充,对续航里程的需求、对快速充电的需求就没有了。现在一个误区就是说,我们要装充电桩就要快充,目前装一个可能好几万块钱,投入很大,布的点也很少,如果我们反过来的方法,我们也是在布充电桩,有计划的去布,但是我们不能是慢速充电桩,是装一个小电表加上计费装置,如果按照这样一个发展思路,我们可以快速的铺开。比如说这个小区里面可以买10个车位先铺一个,公共停车场也一样,随着电动汽车的不断增加,我再慢慢的增加这些设施,如果这样一种良性循环的话,我想电动车的发展就会越快。
同时每一辆车都变成了一个储能装置和调峰装置,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去平衡,对钱比较计较的可以晚上选用经济模式,深夜四五点钟去充电,用这样一种策略,也起了能源平衡战略,把我们所有的能源用起来,不用把污染空气的煤发出来的电浪费掉,真正把智能化电动汽车整个作为能量平衡很好的手段。因为每辆电动车每个人基本上一年开2万公里的话,基本上会占用生活用电30%-40%的能量,刚好可以去做一些平衡。这个是我们对这个的一些思考。
第二个瓶颈,因为刚刚大家也达成了共识,就是智能化,智能化必然要有一些标准,目前标准的缺失也是智能化发展的一大障碍,包括有好的路线。一种路线就是说,我们用通讯的手段达到车与车之间的交互,车与信号机之间的交互。还有一种是模拟人正常驾驶的一种视觉,用现在深度学习模仿人脑的方法来做自动驾驶。这些都有待标准的形成。
第三个说一下零跑,零跑是一个IT企业进入汽车行业,IT企业相对来讲对研发投入的注重比一般企业相对来说注重一些,我们母公司把销售的10%—12%的钱,和六七千个研发人员投入来做研发,我们对汽车也是同样的投入。
从营销服务体系上我们希望未来是一种轻量化的、轻资产的营销模式。成本控制方面,原来我们说IT企业有硬件、有软件、有制造综合的产品,而且我们也有几千个品种,从质量管理到产品管理,就都给我们有了很大的进入这个行业的一些基础的储备。同时原来我们也是一家从5千块起家做到现在800亿市值,通过20多年的积累,我们的管理经验、我们的技术储备、我们的资金各个方面都能够为我们将来零跑的发展打下技术。
我们的自研核心技术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智能科技,就是互联+智能驾驶,这是我们传统的前线,在原来大华的平台这个团队已经做了5-10年,每年在智能交通上面我们也有10多亿的销售,所以在智能互联这一块我们是有比较大的优势。第二,动力总成,刚刚前面两位,上汽的朱总和尼桑的老总都分别介绍了动力总成的重要性,因为动力是整个汽车的心脏,我们也是把它放在最最重要的位置。第三,PACK电池系统。第四,当然作为汽车,肯定离不开整车设计,所以在这几个方面我们都有比较大的团队做重点投入。
智能互联方面我们是采用大数据的方式,我们要制作一张非常非常大的表格,每一辆汽车从出生那天开始,记录每个零部件的ID,作为将来质量以及问题跟踪的标志,这是起点,汽车交付给客户的过程当中这张数据表格里面有所有的数据,包括水温、驾驶员的驾驶习惯,每个零部件的操作次数,ESC制动动作的次数等等,这些全部记录在大数据里面,包括他的用户信息、售后维护信息等等,这是一张可能有非常多项目的一个大表格。
基于大数据里面,我们有各种应用,比如说目前的车联网、共享单车等等,所有的应用,包括个人手机的APP,都可以在大数据里面在上层平台上做他自己应有的应用。在智能驾驶方面,我们昨天发布的这款车我们是做了非常多的传感器,我们有12个超声波传感器,有9个摄像头,其中包括做智能驾驶用的前面的双目摄像头,后视镜用的后视两个摄像头,以及作为环视用的三个摄像头,另外还有作为疲劳检测和作为车主身份的人脸检测的摄像头,组成了我们整个的视觉部分,同时车上还有77G的微米波雷达,作为智能驾驶预防碰撞检测的传感器,同时我们车上也配备了目前在业内专门为汽车打造的最新的平台,内部包含很多加速单元,包含非常强大的DSP,目前在车企里面应该是作为智能驾驶和整个指标系统最先进的平台,我们以这个平台为基础将来开发系列化的产品。
动力总成我们也是精选了非常优秀的团队,我们从电机和减速器都是采用一体化,设计压铸成型,里面水管我们采用跟特斯拉一样的非常先进的搅拌摩擦焊,里面每个电机都有水道,自然焊接而成。我们上面的控制器按照五合一的设计,这个五合一是什么呢?就是有电机控制的MCU,有车载充电机OBC,车载电源DCDC,高压配电盒PDV,整车控制器VCU,所有这些东西都集在上面的盒子里,上面的盒子和电机有减震装置,保证电子零部件在车辆振动的情况下比较高的可靠性。我们这款电机从能量密度比、效率的角度等各项指标完全对照宝马i3。们中国的特殊情况是在市区会比较堵车、会比较慢,我们在电机的设计里面设置低速状态、经常启停的状态,我们把最佳区间放在这个地方,所以在城市工况下面我们的效率也超过宝马i3。
我们产品工艺质感也和国外的产品一样。,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我们展台看看,这是我们的B样,真正量产的C样已经做了改进,这是完全量产的一个产品。
我们的电池系统也是做了一些比较有优势的一些改进,首先第一个就是,我们整个电池包的壳体是采用一次铝壳压铸成型工艺。我们当初很难找到这样的供应商。整个铝壳一次压铸成型,好处是不需要焊接,同时强度可以做的更高、重量可以做到更轻,整个电池包和铁壳比较,我们整体重量减轻了30公斤。同时我们的BMS,很多方式也是用我们自己独有的算法来达到好的性能,能量密度可以跟Model S P85的能量密度媲美,因为我们都是经过测试的。
对于整车设计来说,我们也是新兴的企业。我们首款造型设计也是我们原来大华过来的团队,不是做汽车设计的团队,这样的话也可以避免原来的框框,当然我们具体的细节设计还是请了一些原来传统车企的团队,至于里面的车身设计、总布置、内外室设计、底盘等等都是找了国内国际优秀团队来当我们各个专业的领军人物。
对于制造这块,现在对于汽车来讲可能是非常重要,我们也是找了优秀的团队。我们的产品都是采用我们的设备,都是一流的设备,从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很舍得花成本,同时我们跟别人的差异就是,我们是五大车间,在原来四大车间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三电车间。三电车间紧挨着总装车间,我们的电池包、动力总成以及我们的车载仪表、雷达、传感器等等,这些电子零部件都在我们的电子车间制造。
我们是浙江企业,浙江企业还是踏踏实实做事情,我们的口号是“我们不做PPT,我们只做车”。原来大华是把“行业领先,产业报国”作为我们公司的理念,确实我们也做到了40%的产品是出口,我们在全球占有非常大的份额,我们也希望能够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根据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导电钢纤维+细菌 自修复沥青路面或将为电动车充电据外媒报道,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的Erik Schlangen表示,其计划测试一款具有自动修复功能的沥青(self-repairing asphalt),其采用导电的钢纤维及细菌,可修复路面中的裂纹并为停靠于路面上方的电动车充电。对城市基础设施及驾驶员而言,尽管初期成本过高,但从回报上看,确实非常值得。目前尚不确定新测试的启动时间,尽管荷兰于2010年就开始致力于自我修复沥青道路的试验,但最大的挑战可能仅仅是要说服各方的参与。
【未来出行】汉德工业促进资本蔡洪平:电动汽车的材料轻量化应用及未来出行上的看法2017全球未来出行高层论坛——盖世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