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新能源政策
  3. 正文

佛山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

 2021-12-12 15:07:12  来源:互联网 
  为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根据《广东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20—2022年)》,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要求,抢抓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机遇,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引领我市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激活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到2022年,初步形成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支撑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在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体系建设、信息技术运用、配套产业培育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建设泛在互联、高效可靠的新一代信息网络体系。加快推动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实施,加强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促进协同融合,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构建起泛在互联、集约高效、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佛山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水平。   ——打造高水平创新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与产业发展密切关联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构建布局科学合理高效的先进算力基础设施,加强前瞻性、引导性的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聚焦佛山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集群体系。   ——构建全国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体系。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稳步推进传统产业“5G+”“数字+”“智能+”升级,以数字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佛山产业发展实际,加快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与产业密切相关的新型基础设施推进机制,加快新数字技术“+工业”的试点培育和推广运用。   ——构筑支撑城市治理智慧化的公共数字基底。持续推动能源、交通、城市、物流、医疗、教育、农业、水利、环保、应急、文旅等领域的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动形成适应数字经济和智慧社会发展的融合基础设施体系,强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运用,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与城市管理、政务服务、民生保障、文化旅游等应用场景融合,积极探索智慧城市新模式,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治理能力再上新台阶,提升城市综合品质。   ——培育新型基础设施配套产业集群。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中,创造和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支持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佛山制造优势,加快发展关联产业,推动新型基础设施相关产业“成群成链”。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构建泛在互联一体化网络,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高水平建设5G网络。加强基站规划布局建设,编制全市5G建设规划,持续推进各区中心城区、交通枢纽、政府部门、产业园区和重要园区等重点区域5G网络覆盖,推动5G在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民生服务、文化娱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到2022年,全市建成5G基站1.5万座,5G用户数400万户,全市中心城区和重点镇街实现5G网络全覆盖。(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通信建设管理办公室、市各通信运营公司和佛山铁塔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人民政府配合实施)   2.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体系。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培育发展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推广,夯实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基础。加快腾讯工业互联网粤港澳大湾区基地等重点载体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围绕佛山先进装备、陶瓷、五金、家电等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不少于50个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以标杆示范带动行业优化升级。鼓励搭建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2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持行业龙头、工业互联网服务商等企业深挖行业需求,以产业链为纽带,实现龙头带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人民政府配合实施)   3.推动移动物联网深度覆盖。深入推进物联网全面发展,大力推进物联网泛在感知设施部署,围绕产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生活智慧化、积极部署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化传感器,加快窄带物联网(NB-IoT)建设,深化工业物联网(IIoT)在工业制造领域的行业应用,规范数据采集应用管理,推进感知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加快推动“万物互联”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通信建设管理办公室、市各通信运营公司、佛山铁塔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人民政府配合实施)   (二)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基础设施。   1.谋划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创新突破为目标,加快推动布局重点领域科研基础设施,加快季华实验室、佛山仙湖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对标国际先进、国内领先,谋划启动大科学装置建设,努力打造产业发展需要的系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市科技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人民政府配合实施)   2.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优先布局基于边缘计算类、低时延类业务的数据中心,推进佛山蓝湾云计算产业项目、腾龙湾区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睿江云、电信开普勒等本地数据中心“云化”,促进数据互联互通。推动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建设,充分满足交通、医疗、教育、制造等行业在实时业务、智能应用、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敏捷连接需求。全面对接国内、省内数据中心资源,重点利用省“双核多中心”布局资源,服务我市算力需求。到2022年,全市建成数据中心10个。(市发展改革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人民政府配合实施)   3.打造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集群体系。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急需紧缺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先进材料、氢能、生物医药、未来通信高端器件、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多层次加快打造一批高水平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建立全市技术创新体系管理机制,加强跨领域、跨行业创新协作,促进形成信息交流共享、产业技术协同的全流程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公共卫生创新发展,强化公共卫生和健康领域创新体系布局,谋划布局一批重大医学实验室、生物医药创新平台,到2022年年底,建成区域性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验室网络。(市发展改革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卫生健康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人民政府配合实施)   (三)实施11项智慧工程,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1.智慧能源工程。以氢能为重点持续扩大新能源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加快充电、加氢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设综合能源服务站,促进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配合省加快建设市际氢能运输走廊,逐步降低燃油消费比例,构建完善现代交通能源保障体系。推进智能光伏试点示范工作,支持培育智能光伏示范企业,鼓励智能光伏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智慧电网建设,加强智能电房、配网自愈系统自动化、能源存储等智能技术应用,实现源—网—荷—储的友好互动和协同运行。(市发展改革局牵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及佛山供电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人民政府配合实施)   2.智慧交通工程。推动佛山市“数字道路”建设,打造涵盖道路建、管、养等全生命周期管理业务的数字化公路体系;加快对道路交通设施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进智慧交通灯、智慧停车引导、智慧立体停车等智慧交通措施广泛运用,构建信息化现代交通体系。推动ETC智慧城市应用先行示范区项目落地实施。加大全市公共交通设施信息整合,面向社会开放提供多样化公共停车、公共交通等信息服务。推动佛山市级交通信号配时优化中心建设,建立市级交通信号控制优化应用平台,建立市区联动的单点信号自动优化、干线连贯流信号协调自动优化、区域连贯流信号协调优化三位一体的交通信号智能优化体系,到2022年实现中心城区交通信号联网率达到95%以上。(市***局、交通运输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人民政府配合实施)   3.智慧城市工程。推进智慧化城市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资源整合、手段创新、功能拓展,推动市政、环卫、应急广播等基础设施与信息技术融合。加快构建智慧社会治理平台及城市大脑,整合城市运行数据资源,实现城市管理要素、城市管理过程、城市管理决策等全方位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推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由被动向主动、静态向动态、粗放向精细、无序向规范转变。加快推动社会保障、民政等民生领域智慧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生产安全、自然灾害、城市安全、应急处置现场等感知网络,加快建设应急指挥视频调度系统。推进“5G+”智能化“治安防控圈”与智慧街面巡防建设,按照“科技围合、智能感知、数据环绕、智慧应用”的原则推进智感安防区建设,到2022年建设完成347个智感安防区,构建治安防控“最后一公里”多维信息感知圈。(市***局、生态环境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文广旅体局、应急管理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城管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人民政府配合实施)   4.智慧物流工程。积极推动佛山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动佛山国际陆港项目落地,实现一汽大众铁路专用线工程核心项目投用。深入推进智慧物流腾飞计划,鼓励试点物流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和装备,建立物流跟踪溯源系统。支持物流园区和大型仓储设施等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等信息技术和装备,发展机械化、智能化立体仓库,支持鼓励物流企业配置信息化、智能化相关硬件基础设施。推进实施骨干物流园区智慧化“互联互通”工程,促进信息匹配、交易撮合、资源协同。推动布局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强现代化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广快递物流业新技术应用,引导重点企业建立以多种信息技术集成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体系。强化快递物流末端能力建设,加大智能投递终端设置布局和投放力度,提高快件投递效率,解决快递投递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市发展改革局、***局、自然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供销社及市邮政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人民政府配合实施)   5.智慧医疗工程。统筹推进区域公共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优化和完善全员人口库、健康档案库、电子病历库、基础资源数据库,深化电子健康码建设应用,促进共享应用及融合发展,提升智慧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支撑能力。全面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优化互联网诊疗流程,完善远程医疗体系。加快基于5G的智慧医院建设,拓展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空间和内容,加快开展诊疗过程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加快智慧医疗设施的推广应用,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学辅助诊断、临床决策支持等领域的应用,建设佛山市基层智能临床辅助决策系统。强化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卫生健康“互联网+监管”,建设全市卫生健康综合监管平台,推动医防信息融合,强化疾病监测预警,提升疫情精准防控水平。到2022年年底,建成集应急管理、指挥协调、监测评估、应急值守、数据分析、培训演练等功能为一体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应急作业平台。(市卫生健康局牵头,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人民政府配合实施)   6.智慧教育工程。构筑与全市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新型智能化学与教环境。建设100个感知校园,配置人工智能实验室,全力加快中小学校智能化步伐。实施“人工智能+”教育工程,推进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建设教育应急指挥系统,支持全市教育系统的远程指挥调度。加快实施教育“超级大脑”工程,优化教育大数据服务系统,为教育治理、教学发展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市教育局牵头,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人民政府配合实施)   7.智慧农业工程。加快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促进大数据平台与业务的融合、协同,提高宏观管理的科学性。积极探索数字农业应用场景,推动环境控制、水肥药精准施用、病虫害测报、农机智能作业、精准饲喂等智能技术装备的普及应用;推广农用无人飞机、农机作业监测等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应用,加强农机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积极引导和推动本地涉农企业参与广东数字农业发展联盟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园数字化应用水平,推动一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经营管理。(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各区人民政府配合实施)   8.智慧水利工程。建设覆盖更为全面、透彻的智能感知体系,建立覆盖全市重点水利工程、水灾害重点防御区域、取用水大户、河道生态扰动严重区域等的高速通信网络。全面建成水利公共信息云服务平台,以“政务云”建设为依托,整合水利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应用系统等各类信息并统一管理;开展区域水利工程监控专网建设,形成覆盖市、区、镇(街道)、工程管理单位的区域水利工程监控专网。(市水利局牵头,各区人民政府配合实施)   9.智慧环保工程。加快建设环境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以数据为驱动,以服务为导向”的环境质量监控平台,提升环保整体数据应用及分析能力,提供从数据采集、实况监测、决策研判到指挥调度的环保监管全流程、集约化的业务支撑,实现全方位环境质量监控。分步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监测全覆盖,探索环境质量快速模拟、污染控制成本评估、大气污染与健康等模型,试点推广智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模式、“互联网+回收”智能生活垃圾回收模式等,在城市小区试点使用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商务局、城管执法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人民政府配合实施)   10.智慧应急工程。加快应急感知网络建设,实施“智慧安全佛山”项目,重点深化和拓展应急感知网络覆盖的领域和范围,构建覆盖生产安全、自然灾害、城市安全、应急处置现场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网。推进大数据分析平台和融合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推动跨区域、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数据融合共享。推进城市安全智慧大脑的多级多部门节点建设部署,加强区及镇街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打通“市、区、镇、村”四级应急指挥网络,提升应急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推进应急现场指挥通信系统建设,实现应急指挥信息网、应急卫星通信网、宽窄带无线通信网等多种通信链路和多种通信设备的广域覆盖、随遇接入。加快建设应急科技基础设施,推动建设城市安全及自然灾害科普体验基础设施。(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市***局、自然资源局、水利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及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人民政府配合实施)   11.智慧文旅工程。加快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文旅体系,推进文旅“云、网、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打造4K视频制作产业基地,提升4K制播能力和节目内容供给,丰富“5G+4K”文旅体领域应用示范项目。探索数字技术在文旅服务设施和沉浸式体验方面创新发展,鼓励A级景区、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充分运用“虚拟现实(VR)+5G”等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立体、动态展示平台,为市民游客提供线上体验和参观游览线路选择;鼓励星级饭店采用信息化技术推进视频、视讯系统建设。(市文广旅体局牵头,各区人民政府配合)   (四)加快发展关联产业,培育新型基础设施配套产业集群。   1.培育发展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高度关联的相关产业。推动一批半导体晶圆项目建设,发展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集成电路产业。加快中国(佛山)电子通信产业园建设,发展5G元器件、终端配件等上下游产业。高标准建设佛山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发展光电子、分立器件、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产业。提质建设广东(佛山)软件产业园、南海软件科技园,做大做强工业软件,打造工业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管理软件和软件外包等软件产业集群。加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关键技术研发,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在政务、产业、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以规模化应用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人民政府配合实施)   2.培育推动平台应用及信息服务产业。积极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加快美的厨电省级“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建设,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程。鼓励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平台化发展,进行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模式创新,探索发展协同经济、无人零售等新业态。优化平台经济发展政策环境,健全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平台监管机制,提高“以网管网能力”。支持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软件服务商、信息服务商以及运营商等机构联合提供全方位的新型基础设施运用解决方案,探索服务中小企业的综合运营服务模式,让中小企业充分参与和享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红利。(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科技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人民政府配合实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健全完善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部门协调联动推进机制,统筹谋划推进全市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各领域牵头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做好相关领域新型基础设施规划、项目谋划、项目跟进协调工作,拟定具体工作计划,明确阶段目标和进度安排。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强化责任担当,加强部门间各环节工作统筹协调。各区要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项目谋划布局,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程量和投资增量,为全方位推动项目建设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强要素保障。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建立健全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实行滚动储备、动态跟踪、动态管理机制。对纳入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调度项目库的项目,加强土地指标保障,对特别重大的项目用地指标由市相关部门“直供”解决;统筹好用能指标,向具有重要功能的新型基础设施项目作适当倾斜。持续优化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加强5G基站建设基本场地保障,研究制定推动运营商5G建设的引导性支持政策;研究提出对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方面建设和应用的引导性支持政策。   (三)创新支持方式。探索创新专项激励政策,研究给予成功申报纳入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调度库的正式项目入库奖励。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争取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专项债券安排项目配套融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区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布局作用,促进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贷优惠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基金引导作用,灵活运用基金、信贷、融资租赁等金融工具,支持和鼓励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产业链配套企业实行优惠利率信贷。充分利用现有各领域、各行业专项扶持政策,加大对重点入库项目支持力度,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电价、税收、土地出让等优惠政策,鼓励符合条件项目积极参与申报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   (四)推动示范应用。加快培育新应用场景,聚焦互联网医疗、智能教育、智能制造、数字商贸、智能物流、社会治理等行业,加快建设一批显著改善制造、服务方式或社会治理模式的示范应用工程,以规模化应用需求,带动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业园区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造智慧产业园区。支持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培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理念,在制定和实施商业布局规划、物流规划、交通规划等重大规划时,将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提升融入其中,在全市构建强大的应用基础,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相关文章

热门排行

编辑推荐

扫一扫关注最新新能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