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发展形势 氢能兼有二次能源和储能媒介双重角色,既可作为化石燃料进行清洁低碳利用,又可作为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实现电、气、热等能源形式间的互联转化,在能源、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被大规模应用,被誉为21世纪最理想的清洁能源。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可满足全球能源总需求的18%,成为全球未来战略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全球氢能发展现状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日、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从资源、环保、能源安全等角度出发,都十分重视氢能的发展,纷纷将氢燃料电池汽车纳入国家或地区战略发展体系进行规划,并积极推动配套设施建设。尤其是随着全球绿色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中国、欧盟、日本、加拿大、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提出了“碳中和”目标,美国总统拜登也宣布重返《巴黎协定》,并多次提出不迟于2050年达成碳净零排放。截至2020年底,G20国家中已有九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氢能发展战略,还有七个国家和地区已开展氢能应用试点示范,并正在推进氢能战略前期研究工作。 美国,氢能产业发展先行者。美国一直重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全球率先提出氢经济概念,先后出台和发布了《1990年氢气研究、开发及示范法案》《氢能前景法案》《国家氢能发展路线图》和《氢立场计划》,其中《氢立场计划》明确了通过研发示范、市场转化、基础建设和市场扩张四个阶段完成向氢能经济的转化。 欧洲在氢能领域给予大量政策支持。2003年,欧盟25国开展“欧洲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平台”研究,对燃料电池和氢能技术发展进行重点攻关。2009年,欧盟完成“天然气管道运输掺氢”项目研究;壳牌、道达尔、法国液化空气集团、林德、戴姆勒等公司共同签署了H2Mobility项目合作备忘录。德国在《国家氢能战略》中指出,氢能对德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作用不可替代,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并将绿色氢气用于工业、交通等“难以减排领域”。 能源安全和环保一直是日本能源最关切的问题。2017年12月26日,日本公布了“基本氢能战略”,意在实现氢能与其他燃料的成本平价,替代燃油汽车(包括卡车和叉车)、天然气及煤炭发电,发展家庭热电联供燃料电池系统,创造 “氢能社会”。鉴于日本的资源状况,日本政府还将重点推进可大量生产、运输氢的全球性供应链建设。 全球氢燃料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加氢站建设初具规模。截至2020年底,中美日韩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3万辆,其中韩国成为首个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到万辆级别的国家;全球共建成611座加氢站,另外有225座加氢站已规划具体的建设地点,其中日本累计建成142座加氢站,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二)中国氢能发展现状 政策支持方面,国家逐步重视氢能产业发展,氢能产业迎来政策机遇期。2019年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加氢等设施建设”;2020年4月,氢能作为一种能源被历史性的写入《能源法征求意见稿》;2020年9月,财政部、工信部等五部委印发了《关于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氢燃料电池汽车正式进入国家层面推广应用阶段;2021年全国两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在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 产业集聚方面,众多省、市和企业纷纷在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上布局占点,目前国内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华中、西北、西南、东北等七大氢能产业集群,其中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已聚集了超过30家氢能企业。广东佛山、云浮两市共建的氢能产业基地,已投资60亿元,吸引了近20家企业落地,形成了涵盖从氢材料、制氢设备研制、制氢、加氢到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动力总成、氢燃料电池汽车生产等方面的氢能产业链,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聚集程度最高、产业链最全的氢能产业基地。在国家产业政策与资金支持下,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由高等院校、中科院、能源公司、燃料电池公司、汽车制造企业等为主的从事氢能与燃料电池研究、开发与利用的专业队伍。
氢能应用方面,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初具规模,燃料电池汽车是交通应用的主要载体,加氢站是交通应用的重要支撑。根据中汽协2021年1月公布的数据,2020年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99辆和1177辆。根据行业协会数据,截至2020年12月底,中国累计建成118座加氢站,其中建成的加氢站已投入运营101座,待运营17座,投用比例超过85%。此外,中国在建/拟建的加氢站数量达到167座。
图1 截至2020年底,中国加氢站区域分布
2020年9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示范期间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入围示范的城市群按照其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奖励,示范期暂定为四年。2021年8月,京沪粤先后表示其申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获批。当前,成渝城市群未被纳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但成渝地区仍高度重视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并依托自身自然环境及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产业,已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接下来也将持续完善燃料电池汽车对绿氢发展路径及应用环境适应性的验证。作为国家四大区域发展板块之一,成渝城市群也将把握第一批与第二批申报之间至关重要窗口期,在推动氢能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下一批氢能城市示范群代表之一。
第二章 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与优势
1.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
内江市能源资源以煤炭和页岩气为主,其中页岩气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储量6200亿方,2020年产气42.5亿立方米,预计到“十四五”末产气量将达到65-85亿立方米。内江市境内有三个页岩气区块,分别为中石油威远区块、中石油内江-大足区块和中石化威远-荣县区块,其中威远区块为国家页岩气具有重点突破的区块。据预测,内江市境内页岩气钻深在4500米以内的资源量约2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于威远县、隆昌县、资中县,是内江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依托丰富的页岩气资源,通过成熟的甲烷裂解制氢技术,可获取大规模、较低成本的氢气产品。现已引进上海汉兴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进威远页岩气高效制氢项目建设。
内江冶金焦化副产氢量大,全市焦炉煤气产量达65万m3/天,如用于制氢,每天可产氢气33345m3,可供约400辆氢能公交车使用。在工业副产制氢方面,内江拥有大型企业川威集团,焦炉煤气产量已达6亿m³/年,并即将获批新增一条140万吨焦化生产线,焦炉煤气产量预计可达12亿m³/年,其中含氢57%,同时川威集团5000Nm³/h焦炉煤气制氢项目已正式完成备案,将为内江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一条大规模低成本制氢路线。
此外内江光伏资源丰富,常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89.6千卡/平方厘米,年总日照时数1100—1300小时,可探索发展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
2.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内江市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陆路、铁路交通便捷,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的重要连接点和支撑点,也是“成渝氢走廊”的重要节点。内江市内高速路网密集,已形成“五纵三横一环”的布局格局,东连重庆,西接成都,南靠自贡、宜宾、泸州,北通资阳、遂宁,处于沟通西南西北、辐射东盟中亚的“Y”字形战略节点,已开通“蓉欧+”东盟国际班列,打通内江和东盟之间的黄金通道;同时内江借助泸州、宜宾两大重要港口扬帆“出海”,持续推进沱江航道等级提升工程,为内江连通海运注入新的动能。
内江作为“成渝氢走廊”的重要节点,氢能资源可以公路、铁路、水路多种方式辐射川渝地区主要城市,成为重要的氢气供应基地和氢能客运物流转运中心。随着天府大道南延线、西南出海大通道隆黄铁路、成渝氢走廊等建设,内江氢能辐射作用将更为明显。
3.具有坚实的产业优势
内江工业门类齐全、发展基础较好,目前已形成了以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新能源和大数据为主的“四新一大”新兴产业以及以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在现代装备制造领域,内江连续4年获得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授予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优秀基地,拥有较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基础。辖区内有川威集团、威玻集团等69家装备制造企业。陆缘专用车已获得工信部专用车改装资质,惠益物流也即将获得专用车改装资质,可导入以氢燃料电池为动力的专用车产品,布局氢能装备制造、氢燃料电池整车(零部件),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内江造”,逐步构建和完善产业链条。内江在新材料领域、装备制造、汽车产业配套方面的技术储备和制造能力,将更好地助力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的突破和量产,承接燃料电池汽车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制造。
图2 内江市区域位置图
4.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
内江市客流量、物流量巨大,为氢能示范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2019年内江市全年公路客运量0.67亿人次,客运周转量36.19亿人公里,货运量0.49亿吨,货运周转量46.30亿吨公里。在公共运输领域,内江公交与出租车等运力发达,内江市现有公交车辆910辆、1505辆出租车,规划到2025年,公交车辆达到1470辆,新能源车比重逐年提高。在城际交通领域,内江有着“川中枢纽、川南咽喉”的交通地位,长期承担中转角色,特别是在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政策下,内江成了人流车流集散地,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氢能客运,将助力构建成渝地区“氢走廊”。内江规划构建的“产城一体、高效发展、特色发展,新区变新城”的公共交通体系,为氢燃料汽车的应用提供了场所。
近年来,内江围绕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枢纽,大力发展物流业,苏宁川南地区管理总部及配送中心、渤商西部物流中心、东兴区粮食产业物流园、隆昌凯迪物流园、凯信国际商贸城项目等物流项目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川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项目加快推进。同时内江国际物流港已落地“蓉欧+”东盟国际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B型)、渤商西部物流中心、冷链物流配送及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等重大项目,并成功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称号。围绕“一港三园”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空间布局,积极构建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促进重卡物流、冷链物流等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此外,内江市将形成内河航道体系基本骨架,以沱江为主干航道,以威远河、清流河、球溪河航道为支线航道,其余为一般航道,打造城区旅游休闲码头、渡口旅游客运码头和小型砂石散货码头等港点的布局,推动氢能在船舶领域的应用,打造绿色清洁航运,推进水运行业可持续发展。
2021年,我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已初现成效,已建成西部首条氢燃料电池重卡示范线、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线各1条,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10辆,包括7辆氢燃料电池重卡、3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在主城区、威远连界配套建成撬装式加氢站各1座,并同步加快推进固定式加氢站建设。
(二)发展机遇
1.抢抓科技创新发展的机遇窗口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中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布局。在以全球化为国际竞争环境的现代社会,必须靠科技实力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氢能作为我国能源革命重要的探索方向,在国家能源技术创新行动计划、能源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关于开展燃料电池示范应用的通知》及正在编制的能源技术创新“十四五”规划中将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列为能源技术装备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以推动氢能源的技术创新,引导氢能技术装备创新。我市也将紧紧抓住国家和四川省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引导,围绕氢能存储、运输、加注、多元应用等产业链,加速突破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装备,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原始创新能力。
2.抢抓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历史机遇
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政府工作报告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更加坚定了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产业结构转型,走上以创新为驱动的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无碳的二次能源,可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带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有助于提高清洁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优化能源结构。抢抓实现碳中和的历史机遇,以交通领域为切入点,带动氢能渗透到工业、民用等各个应用方向,将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培育成我市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新的增长点。
3.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继中国经济第一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交汇点,是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也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将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重要地位,成为内陆开放的典型代表。内江作为“成渝氢走廊”的重要节点,应抢抓住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机遇,依托本地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在氢能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示范应用等方面与成都、重庆等地加强交流合作,汇聚发展优势,促进成渝地区氢能产业链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1.技术研发创新有待加强
研发创新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基本驱动力。目前,内江氢能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氢能方面的研发创新主要表现为以川威集团为主力的应用型技术创新,而且其研发创新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新产品开发为主,缺乏氢能资源开发和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积累。在天然气制氢、焦炉煤气制氢、加氢、氢能重卡、燃料电池膜电极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仍有待加强。
2.专业人才队伍有待壮大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氢能城市建设和氢能产业发展少不了相关专业人才支撑。内江虽然拥有丰富的黑色金属冶炼、页岩气开采、汽车配件行业专业人才,但氢能方面的专业人才仍短缺。目前,我国没有特别对口的氢能专业,内江在氢能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3.商业应用市场有待开拓
开拓氢能商业应用市场是内江市氢能城市建设和氢能产业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内江市氢能商业应用市场处于待开发阶段。2019年,内江市常住人口408万,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5508元,低于全国人均,这说明内江本地市场规模偏小,市场空间有限,产业发展初期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难度较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需求大、燃料电池汽车购置和运营成本高、企业技术研发和生产亟待支持,仅凭市财政难以支撑产业更好发展,在争取更多国家、省财政支持的同时还需联合社会资本在更大范围内开拓氢能商业应用市场。
4.统筹发展力度有待加强
目前成都市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而成渝双城地区多个地市布局发展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相对较晚,产业分布不均衡,尚未形成产业链发展模式,且各地市间协同发展效应较弱,需进一步依托本市优势在成渝双城地区范围内加强合作、有效衔接、协调发展,不断加大全域统筹和产业转型升级力度,扎实发挥成渝氢走廊关键支点作用,助力成渝地区打造国内氢能产业发展高地。
5.政策制度有待突破
2020年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将氢能明确划入了能源种类。但目前氢气仍作为危化品管理的法律规定尚未改变,为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带来了阻碍,且作为新兴产业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各部门管理责任尚不明晰,导致项目推进过程中困难较多。
第三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及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时代发展理念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战略思想,结合内江“四新一大”产业基础,紧扣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求,重塑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加大以打通成渝“氢走廊”为重点的项目投资,大力推动制氢、储运氢和氢应用,着力提升氢燃料电池系统、氢燃料电池汽车等制造能力,加快构建氢能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助力推动内江高质量转型升级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系统化谋划
结合成渝双城经济圈、内自同城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全面考虑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强氢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优化氢能产业布局,配套以具体落实的“站”“车”“链”“园”政策体系。
2.坚持创新驱动,全链条布局
以市场为主导,支持培育骨干优势企业,倡导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促进成渝双城等区域化联动和企业协同化发展氢能,带动更广阔市场。
3.坚持市场主导,项目化推进
立足我市页岩气、焦炉煤的资源的优势,以招引国际氢能产业先进技术和自主研发创新相结合,重点在制氢技术与装备和氢能重卡及关键零部件上有突破、有创新,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内自同城化氢能产业布局,结合内江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氢气制备、氢能综合利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及整车制造产业,打造“川南氢港”和贯通成渝“氢走廊”。加快推进实施氢能产业发展战略:(1)以焦炉尾气或页岩气为原料,制取氢气产能达10000吨/年。(2)到2025年全市氢能产值超50亿元;(3)形成氢能装备制造和氢气制备两个园区;(4)建设6个加氢综合能源站;(5)到2025年具备氢燃料电池车整车生产能力,运营氢燃料电池各类车辆累计超200辆;
至2025年全市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规模与技术水平处于行业先进水平,企业数量与规模持续增加,产业集聚效应显现,示范应用不断扩大,初步建立完整的氢能产业体系和政策体系,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示范应用区,具备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外大规模输出氢气的能力。
2.阶段性目标
(1)近期目标(2021~2022年)
到2022年,内江市规划引进和培育5家以上氢能相关企业或项目,推进重点氢能应用示范项目3个,建成固定式加氢综合能源站3个,探索运营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线和物流线路合计3条以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越,氢能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021~2022年建成两座内江城区加氢站、连界公路物流加氢站,开通运营内江城区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线1条以上,连界-成渝氢燃料电池重卡物流示范线1条。
(2)中期目标(2023~2025年)
到2025年,全市氢能产业规模大幅提升,氢能相关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其中制氢端产值20亿元(含氢气制取与制氢装备),储运氢端产值10亿元(含氢气储运与储运设备、外部消纳),加氢端产值10亿元(含加氢综合能源站工程化建设、氢气及油气产品销售及相关装备产出),氢应用端产值10亿元(含整车、配套等),形成全产业链的装备制造与技术研发的规模化生产或配套能力。氢能装备制造园区和氢气制备园区实现制氢与氢能装备产业聚集化与规模化,氢气具备大规模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外输的条件。
氢气制备与提纯、氢气储运以及加氢站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集聚一批国内领先的氢能装备企业,基本建立完整的氢能装备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体系。推进重点氢能应用示范项目5个以上。全市建设加氢站6座以上,公交与物流线路合计超6条,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的加氢与运营网络,产业整体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第四章 空间布局
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内自同城化氢能产业布局情况,结合内江市“四新一大”产业特点与产业功能定位,以“两园、两轴、多点”为氢能产业总体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威远县氢源与应用优势,重点打造成渝氢走廊沿线,同时发展内江主城区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加快形成内江氢能产业生态圈。
图3 内江市“两园、两轴、多点”氢能产业总体空间布局
规划“两园”。依托在威远县连界镇建设的内江市页岩气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园,规划建立制氢产业园,着力打造威远页岩气高效制氢示范区和川威集团焦炉煤气制氢示范区,形成 “一园两区”氢气输出基地。在内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设新一代电子信息及氢燃料电池产业园,推动氢燃料电池技术、氢燃料电池汽车与汽车电子信息技术融合发展。
发展“两轴”。以成渝高速、成自泸高速为两条主轴,加快发展内江至成都、重庆、自贡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客运、货运专线,打通成渝氢走廊,同步依托内威荣高速、隆汉高速打通内江经威远至荣县、内江至乐山、宜宾、泸州等地氢燃料电池客车、物流车专线,连通川南,辐射云贵。
布局“多点”。首期以内江市内公交示范线101路、内自快速通道示范城际线,在内江高速客运中心附近布局市内加氢综合能源站一座;依托连界冶金建材专业物流园区,率先建设一座油、氢、气、电综合能源站,满足氢燃料电池、LNG物流车用氢、用气需求。随着首期两座站点落地,四川省氢能产业布局稳步推进,为满足成渝高速、成自泸高速氢燃料电池城际客车加氢需求,逐步推进内江绕城、威远县、隆昌县、资中县高速沿线等多座加氢站落地建设,实现加氢综合能源站向国道、省道等主要交通干道和重要城镇覆盖。
第五章 重点任务
根据内江市资源优势及产业发展基本情况,结合氢能产业示范推进初级阶段,落实《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目标任务要求,找准内江产业定位,从生产、储存、运输、运用全产业链论证布局,形成以下几项重点任务推动全市氢能产业发展。
(一)建立高效氢源供给体系
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形成自然资源依托型和产业依托型制氢产业,优先发展工业焦炉煤气制氢,同步探索发展页岩气制氢,适度发展电解水制氢,建立高效氢源供给体系,率先打造成为省内首个低成本氢源供给基地。
产业依托型制氢产业主要以工业焦炉煤气提纯制氢为主。开展工业副产气制氢提纯工艺研究及氢能提纯相关企业招商引资工作,率先打造川威集团焦炉煤气制氢和建业集团甲醇驰放气(焦炉煤气)提纯制氢产业,提供氢源保障,抢占氢源供应市场。着力提高工业副产气制氢纯度,降低制氢成本,扩宽工业副产气制氢的利用范围。获取大规模、低成本氢源,解决氢能应用发展成本障碍。
依托内江市页岩气资源优势,坚持以“蓝氢为主,灰氢为辅”的发展思路,同步探索发展低碳高效页岩气制氢技术。围绕四川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打造页岩气高效制氢项目,夯实威远页岩气产业园区承载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与东方锅炉、上海华熵能源、上海汉兴能源等企业对接,引进页岩气制氢工艺和页岩气制氢副产炭黑技术,形成页岩气制氢产业,加强页岩气就地转化及高效利用,实现技术突破。强化地校、地企协同,加大与西南石油大学、东方电气、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等院校、企业合作,全面提高页岩气与氢能的耦合利用水平。根据氢需求,逐步拓宽氢气供给方式和规模,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用氢需要,为氢气外送创造条件。
适度发展电解水制氢。鉴于电费成本不占优势和电解水制氢成本较高的制约,引进电解水制氢技术推动域内电站利用弃电、余电适度开展电解水制氢。支持内江电力工程总公司发展光伏+制氢+储能项目建设,实现微电网和制氢工厂共建示范。
(二)着重打通氢气外输通道
依托内江区位交通优势,充分扩展成渝地区氢源输送市场,重点规划打通内江氢源外输通道,构建高效、低耗的氢气运输网络,实现最优经济效益。以高压气态储运为切入点,联系成渝双城经济圈主要城市,打造辐射成都、德阳、乐山、自贡、宜宾、泸州、重庆等城市的200公里内氢源供给输运圈。通过鼓励内江仁德气体、威远伟跃、内江盈德气体等本地气体公司积极开拓内江氢气运输业务。
积极探索金属固态、有机液态、低温液态及管道运输多种方式。依托内江市川威集团、塑金科技、威玻集团、威远至诚等新材料科技公司,探索抗氢脆、抗氢蚀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在储运氢端的应用。引进设备制造企业,合作开展35MPa和70MPa固定式多层包扎高压储氢容器、高压无缝氢气钢瓶、固态储氢材料、固态/高压混合储氢容器、移动式高压储氢容器、地下储氢容器以及液氢圆柱形储罐、大容积液氢球罐及液氢运输等氢储运容器的研发制造。规划研究威远到内江氢能专用管道,探索发展页岩气管道掺氢技术,大力支持管道复合材料研究,着力解决氢能运输问题。
(三)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市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以“面向市场推广需求,坚持油氢合建,倡导以油养氢”为指导思想,采用技术相对成熟的高压储氢加氢站,优先新建一批加氢站,并配套加油站、CNG/LNG站指标,以保障加氢站市场化持续健康发展。
以完善氢能储运基础设施布局为基础,依托内江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川威集团等,引进东方电气等氢能基础设置投建运服务型企业,加快推动氢能综合能源加注站设施建设,首期依托市内公交示范和川威物流示范建设两座加氢站。在试点示范基础上,基于重要交通干道、货运集散中心等地方进一步完善加氢基础设施布局,择优推广建设一批氢能加注站。到2025年建成6座以上加氢站,完全满足城市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客车、物流车、叉车等为代表的示范运营区车辆的加氢需求,参与构建完成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城市及内自同城化的加氢网络。
依托内江市大数据新兴技术产业,结合氢气加注过程,建设氢能加注智能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控氢气的温度、压力等状态,实现氢气加注全流程的自动化采集和实时信息共享,保障氢气加注过程安全高效。
(四)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产业
结合内江市在新材料、新装备领域的产业优势,引进东方电气、亿华通等重点企业,协同推进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提升产品技术水平。支持氢燃料电池核心材料、氢燃料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企业落户内江;重点开展燃料电池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密封垫、碳纤维纸等核心材料的产业培育;支持发展燃料电池系统及其零部件测试平台、燃料电池控制管理系统、故障诊断系统、能量健康管理系统;支持企业重点开展金属双极板材料技术、车用膜电极及批量制备技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燃料电池车整车可靠性提升和成本控制技术的研发。
以产业园为载体,打造燃料电池产业集群,以氢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为重点,通过引进和孵化燃料电池相关企业,协同成都、重庆地区燃料电池产业,共同打造一个西部第一的国家级燃料电池零部件制造基地。
(五)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
结合内江在整车生产及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方面的优势,抢占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及配套先机,扩大整车生产应用及零部件配套产业的市场规模。依托川威集团矿石、矿渣、钢材等原材料运输需求,引进大运汽车、陕汽重卡等国内龙头重卡企业打造“西部首条氢燃料电池重卡示范线”。同时支持传统汽车企业升级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培育本土氢燃料电池汽车品牌,并逐步推动氢能产业成链发展、集群发展。以四川陆缘、威远惠益物流、凤凰旅居车为依托,通过与燃料电池系统和电堆优势互补,协同推进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完善相关整车产品标准,逐步推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整车、氢燃料电池商用挂车整车、氢燃料电池房车的本地化生产制造、示范应用及商业推广,促进汽车及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同时,逐步推动氢能产业成链发展、集群发展。
鼓励整车生产企业加强氢燃料电池车型的研发,跟进汽车轻量化的趋势,加强和成都、重庆整车生产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抢抓特种车、专用车、叉车的市场机遇,率先开展细分领域的试点应用。
(六)着力构建氢能运用场景
不断拓展氢能应用领域,增加氢能在内江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以经开区为试点区域,探索构建化石能源和氢能协调发展的能源消费体系,在能源增量上,充分发挥氢能在气、热、电等多种能源间的载体作用,大力支持使用氢能。
在交通服务领域,以公共交通、重卡物流、城际大巴为切入点,扩展发展氢燃料电池车在市政扫地车、洒水车等公共服务领域,房车、冷链物流、城市物流配送、船舶运输、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建设川威集团物流卡车、城市公交、内自城际客车示范应用场景;逐步依托市中区白马镇、东兴区椑木镇、内江经开区安靖街等物流重点规划区域,打造制造业、农产品冷链、商贸等氢能源绿色物流功能区;打通氢燃料电池城际大巴在内江-天府国际机场、内江-成都、内江-重庆、内江-自贡等城际应用场景应用;依托沱江航道,强力推进氢动力客渡船及旅游船舶的应用,缓解长江经济带船舶污染突出问题,探索发展“绿色水运+大数据”、“绿色水运+旅游”水运新业态。
在电力供应领域,研究试点氢气储能项目,开展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应用示范,重点开发氢燃料电池应急电源,鼓励相关企业与通讯基站运营单位、工业企业对接,构建氢动力通信基站、大数据中心、灾备中心等;在建筑节能领域,鼓励医院、学校、宾馆、大型办公楼等试点使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及储能系统。
在工业应用领域,研究氢在天然气管道掺氢、内燃机掺氢、炼钢、火力发电等工业领域的运用渠道。充分利用页岩气资源,鼓励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等企业开展天然气掺氢输送试点示范工程,构建掺氢天然气/煤层气(HCNG)供应网络,培育HCNG燃料在工业和民用燃气应用市场。在钢铁冶炼领域,氢气既可用于直接还原铁生产,也可用于钢铁生产的后道工序,如作为冷轧退火的还原气体。积极鼓励川威集团学习引进瑞典钢铁、德国萨尔茨吉特钢铁、奥钢联等国际先进氢能炼钢技术,研究氢基直接还原炼铁工艺、配套炼钢工艺、系统集成和过渡路径等,促进钢铁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变,作为工业减碳减排重点示范工程。
(七)鼓励设立氢能产业技术研究基地
鼓励已引进落地的相关氢能企业联合清华大学、深圳大学等重点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氢能产业技术研究基地;支持威远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在页岩气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园区建立国家级、省级氢能综合利用产业研究示范基地;鼓励本地高校院所加强与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学校的合作,开展氢能产业课题研究,搭建氢能产业转化试验示范平台,促进氢能行业技术实现产业转化。
第六章 保障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政府的引导和协调联动作用,充分调动市场资源推动内江市氢能产业发展,强化规范引导和政策激励,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提供应用场景。依托内江市氢能产业发展暨创建国家氢能示范城市工作专班,由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具体管,落实专人负责推进重点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打造成渝氢走廊关键连接点、内自同城氢走廊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强化政策扶持
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出台《内江市氢能源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及《内江市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明确协调推进优质综合能源站站点落地,积极配套氢燃料电池汽车。落实加氢站设计与施工规范,共同制定完善项目建设管理规范、作业安全规范、专用加注装置、储运装置等技术与管理标准体系。完善氢能产业扶持措施。重点扶持制氢技术研发、储运氢技术创新、氢燃料电池增效降本技术攻关,对制氢项目、储运氢项目、加氢站项目、购置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及车辆运行成本等给予适当补贴。
(三)加大资金支持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研究针对示范项目建设、重大技术突破、专业人才引进等方面的财政补贴政策。积极争取氢能国家示范城市国家、省级财政支持政策资金,统筹平衡县(市、区)项目建设资金,支持氢能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项目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发展氢能产业项目,统筹发挥各类企业扶持资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氢能源产业发展,支持核心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氢能产品推广应用、产业发展支撑平台建设、重点企业成长扶持等。行业主管部门指导企业做好产业项目包装,积极向省级产业发展基金推荐优势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专项资金对氢能项目示范和技术研发课题的资金支持。
(四)夯实人才支撑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川南经济区人才高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落实好内江市吸引外部核心人才入驻的人才政策,建立尖端人才服务机制,完善住房保障、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服务措施,确保高端专业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构建与国内高校和氢能行业领军企业人才交流机制,通过技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方式引入优秀人才。依托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院校和氢标委等机构,对接国内外先进氢能技术资源,广泛引进国内外相关技术领域知名学者和专家组为氢能技术教育等提供长效的智力支撑。
(五)重视安全保障
严格执行国家氢能安全相关法规、规范和标准,建立覆盖氢气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氢气的生产、储存、运输、加注、使用五个环节的在线检测系统及记录数据库,实时跟踪监测控制风险。加强风险分析管控和安全技术保障,明确应急责任主体,落实应急保障措施等。相关部门对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选址严格把关,同时做好安评、环评等安全保障工作。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氢安全管理。对涉氢场所和设施开展定期安全巡检,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加强氢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观念及风险防范意识,避免发生事故或将事故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保障氢能产业链的安全发展。
(六)注重氛围营造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新媒体等,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关于发展氢能产业的相关政策,多角度开展氢能源科学知识普及及应用活动,形成全市氢能产业及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通过举办氢能产业大会、氢燃料电池汽车成果展或鼓励相关企业参加知名氢能产业展会等方式,大力宣传内江市氢能产业及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及相关配套政策,促进内江市氢能产业的招商引资。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md... 关键字:内蒙古 新能源 装备制造业。
豫政办〔2021〕67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 关键字:河南 新能源汽车 氢燃料电池汽车。
近日,《河北省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印发,其中提到氢能相关内容:钢铁产业。支持发展氢冶金、直接还原铁+电弧炉、全废钢电炉短流程等... 关键字:河北省 氢能 多元化。
11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提到氢能... 关键字:北京市 燃料电池 电解水制氢。
18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山东省化工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其中提到氢能相关内容:重点打造六大基地,壮大产业集群。鲁中高端特种化工产业集聚区。在淄博、东营... 关键字:山东省 化工产业 十四五 氢能。
11月22日,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环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的通知》,再次强调不得强行要求风电、光伏发电开发与其他产业项目投资... 关键字:河南 可再生能源 建设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