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概念股比亚迪(002594.SZ,01211.HK)登陆A股后立即遭遇各路资金追捧,连续四个交易日飙涨之后,昨日冲高回落。比亚迪当日上涨1.06%,报收33.4元;H股则已连续下跌两日,昨日跌3.16%,报收26.05港元。
有分析人士认为,前期比亚迪暴涨有三大“隐情”:推高比亚迪股价,使认购新股的收益提高,未来新股高价发行可能“复辟”;大资金或通过炒作A股带动H股上升,在香港市场通过杠杆操作获利;而通过做多比亚迪拉升中小板,持有大量中小板股份的机构,可以趁成交量增大出货。由于公司一季度业绩欠佳,不排除比亚迪会发布上半年盈利预警。
上涨三大“隐情”
此前《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获悉,《北京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方案》已于近日通过工信部等四部委审批。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北京新能源汽车新政对比亚迪的贡献还有待验证,但各类资金对于比亚迪新能源概念的炒作已经积聚了不少风险,而比亚迪上市首日上涨,也有回补较低发行价的关系。另一方面,对比亚迪的炒作有利于提高中小板整体估值,从而提高认购新股的收益,近日多家新股上市后暴涨,会重燃资金认购新股热潮,新股高价发行有可能“复辟”一段时间。不过从中长期来看,认购新股的收益率会回到比较合理的水平。
一位港股私募基金经理则认为,相信有大资金在香港买入比亚迪的认购权证(“窝轮”),或者通过融资大量买入比亚迪以后,通过炒作A股拉抬H股股价,从而使得比亚迪正股和权证价格暴涨而获利;由于比亚迪在深圳和香港的流通股本相差很远,比亚迪在深交所上市股份的流通市值只有21亿元,而在港交所则达到593亿港元,因此相比而言A股更容易炒作。
另一方面,近日锂电概念的炒作氛围也有所回落,多家上市公司股价纷纷下滑,昨日路翔股份(002192.SZ)跌1.89%、中信国安(000839.SZ)跌0.85%、西部矿业(601168.SH)跌0.26%,杉杉股份(600884.SH)跌0.46%。
深圳一位私募基金研究员表示,锂电概念的炒作已经进入尾声,资金买入力度不如以前,锂电板块或将进入调整,由于锂电产业前景依然未明朗,此次炒作很可能是昙花一现。该人士还表示,由于此前有不少机构的资金套牢于中小板和创业板,通过炒作增加市场成交量,部分机构也可以趁机出货止损。
有研究员认为:公司或发半年业绩预警
6月29日,比亚迪公告称,今年第一季度,其未经审计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7亿元,同比下降84.35%,按A股发行后股本计算的基本每股收益为0.11元。比亚迪表示,第一季度业绩同比下降幅度较大,主要是由于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停止,以及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汽车销量下跌所致。
上述私募研究员也认为,比亚迪第一季度的业绩下滑甚多,加上近日降价促销的行动较多,毛利率的下滑很可能带动整体业绩不佳;上半年已经过去,尽管比亚迪要到8月22日才正式公布半年业绩,但不排除很快就会发布盈利预警的公告,一旦有类似公告,市场或许会出现恐慌性抛售。
国信证券汽车与汽车零部件行业分析师左涛表示,比亚迪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汽车行业需求下滑时间幅度超预期;新能源汽车推广速度低于预期以及原材料价格波动及供应风险。
左涛认为,2011年鼓励汽车消费相关政策退出、部分城市“治堵限购”,加上油价上涨、日本地震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汽车行业需求出现下滑,自主品牌受油价、政策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大,因此压力也相对较大。另外,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同时也大力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但目前新能源汽车整体上仍存在着购买成本较高、基础设施不健全、消费者接受度不高等问题,整体销量特别是私人购车销量较低。如新能源汽车整体推广速度低于预期,将对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站等业务发展构成影响。
有分析人士认为,前期比亚迪暴涨有三大“隐情”:推高比亚迪股价,使认购新股的收益提高,未来新股高价发行可能“复辟”;大资金或通过炒作A股带动H股上升,在香港市场通过杠杆操作获利;而通过做多比亚迪拉升中小板,持有大量中小板股份的机构,可以趁成交量增大出货。
6月28日,中德两国政府就建立电动车战略伙伴关系达成一致,联合发表了《中德关于建立电动汽车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声明》),将扩大在新能源、节能环保、能效领域的合作。
日前,世界银行组织国外专家在经过实地调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后发布了一份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世界银行阐释了它观察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情况,并与其他国家进行了对比。希望通过学习“外人”的看法,有助于业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
随着国内油价的不断飙升,每一次车展都会令新能源汽车备受关注,本次汽博会自然也不例外,首次在沈阳展出的纯电动汽车就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汽车“电”时代的扑面而来。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前部长李毅中强调,要准确把握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未来五年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人们对汽车的消费需求将会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