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节能与新能源车推广如火如荼的今天,有关哪种技术最适合中国市场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歇。虽然现有政策对纯电动车采取了较大的支持力度,但由于充电设施不完善、续航能力差、电池安全性不稳定、成本高昂等因素,纯电动车的推广遇到了较大的阻力。如果说纯电动车属于“未来”,那么在现阶段下,有没有一个最为适合中国市场的节能解决方案呢?这也让混合动力,以及革新中的传统高效动力重新跃上了台面。
9月12日,在北京举办的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及推广研讨会上,一个由政府、研究机构、车企共同推动的混合动力联盟呼之欲出。此次研讨会旨在加快推进中国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发展,实现技术交流、产品推广及政策法规领域经验共享,共同推动混合动力汽车商品化发展。国内一汽、上汽、长安等大企业集团和丰田、通用等跨国车企均参加了会议,并对混合动力在现阶段的大规模推广应用达成了共识。
在纯电动车经历了政策高调助力和车企全力响应后,对试点城市的数据收集结果并不令人乐观。据上海国际汽车城的调查显示,民众对电动车基于对产品稳定性、充电便利度等问题的担忧,使得购买意愿大幅度的下降。不久前,在成都举办的全球汽车论坛上,清华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健表示,目前能让市场接受的纯电动车技术还没有看到。“纯电动车要想把混合动力车和燃油汽车淘汰掉,得靠性价比。”即使在电动车补贴优厚、充电设施建设最早启动的深圳,纯电动车的市场推广仍举步维艰,高额补贴下的售价依然不是普通百姓能够承受得起的。
在宋健看来,混合动力车实际上包容了所有电动车的技术,纯电动车上使用的电池、电机它要用,还要用到内燃机,用到自动变速箱。丰田的普锐斯,1千瓦时的电池加上20千瓦的电机,批量生产增加的成本只有1.3万元,但可以实现50%的节能效果。他还认为,传统内燃机的节能效果,混合动力照样能实现,而从国际先进水平来讲,传统内燃机的节能潜力不会超过10%。
丰田汽车第一副社长新美笃志表示,从1997年第一代普锐斯上市以来,丰田在全球销售了430万辆以上的混合动力车,由此估算可节约石油超过100亿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2600万吨。他认为,混合动力车既是节省石油方面的王牌,又是同时用于外插式混合动力、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的核心技术,混合动力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将来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据了解,此前在国内销售的混合动力车售价较高,主要原因是多数零部件未实现国产,批量化不够。这也让一些国产化率较低的混合动力车,即使已贴近成本价销售,也无缘进入普通消费者的视野。而今后,这种担忧将不复存在。以丰田为例,其混合动力零部件将在2015年全面国产,此举必然会引起其他厂家的跟进。事实上,目前各大厂家已国产的混合动力车,其价格已经达到民众可以承受的范围。
8月27日,广州首轮汽车限购摇号结果公布,节能与新能源车指标给了1090个,而申请者只有186人,8成多指标无人问津。尽管广州限购为混合动力车大开绿灯,但多数消费者对其的认识与纯电动车无异。一项权威调查显示,人们对混合动力的不信任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误区:维修费用高、技术尚未成熟、电池易坏、动力较弱等。而事实上,混合动力车早已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未来车型”,不管是在动力、操控、舒适度上,还是在品质、耐用性上,都与普通车型一致,甚至比其更为优秀。同时,因为技术发展较为成熟,混合动力车在维修、保养上也并不昂贵。随着市场的扩大和成本的降低,混合动力车性价比超越传统车型将不是问题。
在美国,政府为推广混合动力车,采取销售前6万辆100%免税,到6万辆以后,减税额每半年依次递减至50%、25%、0%的措施。同时,混合动力车还被优先许可在高载量交通车道上行驶,通过发放许可证进行管理。如今,普及混合动力车的任务已经完成,5年减税和6年优先行驶的政策支援也已取消。对于我国而言,不妨借鉴美国的政策,既可以促进混合动力车的市场化,也可避免一些掌握技术优势的车企一劳永逸。
从现实的角度讲,能够进入普通民众视野且能实现最佳减排效果的车型,不应该被忽略。因此,国内外各大车企在这场博弈中,每个车企都有机会。
在节能与新能源车推广如火如荼的今天,有关哪种技术最适合中国市场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歇。虽然现有政策对纯电动车采取了较大的支持力度,但由于充电设施不完善、续航能力差、电池安全性不稳定、成本高昂等因素,纯电动车的推广遇到了较大的阻力。
在天津2012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布的《2012年最新能源展望报告》指出,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新能源产业的增长能够将气候、能源和金融领域的危机转变为全新的可持续增长机遇,从而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9月12日,参加“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及推广研讨会”的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安汽车将打造高性价比电动汽车,满足“长安”客户群体的需求。
宝坻经济开发区新能源示范产业园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开发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达到1.53万吨标准煤,占到能源总消费量的9.33%左右。
汽车产业专家在11日开幕的2012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中国汽车产业目前增速开始呈现理性回落态势,进入发展的转折期。当前,重塑品牌是汽车制造产业从大到强的必由之路。在新时代,更多的合作将在新能源领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