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能源汽车,既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创出新高。
不过也要看到,在一些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仍然推而不广”。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离国家规划的50万辆目标远不仅是“一步之遥”。
为何如此尴尬?原因较为复杂,既有产品种类不够丰富,也有单车售价偏高,超出了普通百姓所能接受的消费范围,还有动力电池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突破等因素,但笔者以为,问题的关键更在于,充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潜力的释放。
充电桩是电动车必备的配套设施,其数量、区域分布点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的普及。有数据表明,截至2014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保有量已经接近12万辆,但建成的充电桩仅有3万多个。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个“剪刀差”还有日益扩大的趋势。以北京市为例,2011年,北京电动汽车与充电桩的比例为1:1,随后两年下降到2:1,2014年变成了3:1。应该说,北京在新能源汽车推广上还算给力的,其充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过如此,其他城市情况可想而知。
按照常理,若充电不方便,消费者自然就希望电池续驶里程越长越好,甚至达到400至500公里。事实上,在电池核心技术没有新的突破情况下,这样的里程要求,对车企而言,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什么?这倒不是说车企生产不了符合超长续航里程的电动车,以目前业界的技术水准和造车经验来看,要延长续航里程,无非就是增加汽车的电池数量。
问题是,电池多了,车辆就重,耗能就增加。要知道,汽车的行驶阻力与车重成正比,车重的不断增加,会使汽车的能耗大部分消耗在自重上,而不是满足客货运输的需要,起不到节能减排作用,更与发展新能源汽车初衷背道而驰。而且,新能源汽车装载的电池越多,价格也就越贵。
反之,若充电设施健全,驾驶者行驶100至200公里就可以找到地方充电,那新能源汽车就不需要配置太多电池。这样不仅缓解了消费者的焦虑,而且汽车的价格也会随之下降。因此,充电桩的使用是否具有便利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如何加快发展?政府固然要加大投入力度,但更要注重发动市场的力量。充电桩建设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系统问题,涉及政策、土地、规划以及各种主体的利益分配。据统计,去年北京市个人消费者所建的充电桩虽然只有1600多个,却涉及1300多家物业公司,几乎每建一个私人充电桩都要和一家新的物业去谈,情况纷繁复杂。这就要求政府通过顶层设计,制定一部规划,出台一系列标准,通过创造好的建站建桩市场机制和环境,将各方力量凝聚到促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形成“共振”。
当然,不管政府怎么投入,建设主体最后还是会回归到企业身上来。由于充电桩的建设成本较高,且现在的利用率很低,目前国家电网的充电桩业务大面积亏损,成为“烫手山芋”。因此,企业在充电桩建设中要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充电设施建设成本,节约用户充电时间,减少建站建桩土地占用,以提高效率和效益。同时,在日常运营中,还要善于通过互联网将充电桩运行状况、车主预约、电动汽车充电、计价收费等相关功能连接起来,建设多层级平台,探索出新的商业模式。比如,在电动车充电过程中通过衍生出一些增值服务,“羊毛出在猪身上”,从而实现“消费者充电不收费”,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
北京市政府昨天公布消息,自2015年4月11日至2016年4月10日,继续实施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交通管理措施,为鼓励市民使用纯电动车,今年的限行措施提到,纯电动小客车将不受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交通管理措施限制,具体执行时间另行公布。
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酝酿多时的"一带一路"战略终于进入了具体实施的阶段。这一决定性战略的启动不仅将带动沿线各国的经济文化进一步深入交流,也为"中国制造"创造了更多机遇。作为"中国制造"代表之一的安凯客车,也迎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大舞台。
湖北武汉公交电8路东亭站,一辆车顶收着“辫子”的公交车驶过。坐上车,感觉与电车无异:几无嗓音,没有尾气熏鼻,动力、加速也不错。但它可以大咧咧地离开线网,在马路中间行驶,轻松绕开路中一处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