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汽协统计,2016年5月新能源汽车销售3.5万辆,YOY+128%。随着各地补贴政策的落地,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稳步提升,行业龙头比亚迪[0.66% 资金 研报]将极大受益。公司“新能源+SUV”的配置有效迎合市场需求,纯电版“秦”有望打开北京市场。
在新能源客车方面,由于深圳计划3年内公交车100%电动化,公司有望持续获得订单。4月份公司中标3024辆纯电动公交,已占去年全年销量的56%。公司还与多个地方公交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以促进电动大巴的销售,分析师认为公司全年新能源客车销量有望近万辆。此外,公司已成立轻轨事业部,预计五年后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1、5月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
据中汽协统计,5月新能源汽车销售3.5万辆,YOY+128.0%,MOM+10.2%。其中纯电动汽车2.6万辆,YOY+161.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0.9万辆,YOY+68.7%。1-5月,新能源汽车销售12.6万辆,YOY+134.1%。分析师认为,随着各地补贴政策的落地,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稳步提升。作为行业龙头,比亚迪的销量有望快速增长。
2、预计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翻倍
公司2015年6月推出插电混动SUV“唐”,目前单月销量维持在3000辆以上;公司6月2日宣布将自掏腰包补贴购买插电混动“秦”的上海消费者,补贴幅度1.4万元,这有利于提升混动“秦”的销量,预计七八月小油箱版“秦”有望推出以获得上海1.4万元额外补贴;此外,双模版插电混动SUV“宋”和插电混动A0级SUV“元”也将在七八月份正式起售,“新能源+SUV”的配置将有效迎合市场需求。由于北京新能源汽车指标在摇号中签后需6个月内使用,下半年“秦”EV300的销量有望爆发。公司四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已近8000辆,分析师认为随着地方政府补贴政策的落地,公司全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翻番,接近12万辆。
3、公司新能源大巴销量高速增长
公司4月份发布公告,中标“深圳市东部公共交通有限公司2016年3024辆纯电动公交客车更新解决方案项目”,目标金额合计18亿元(不含国家和地方政府补贴)。公司2015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为5400辆,该项目中标量已占去年全年销量的56%。 由于深圳计划3年内公交车100%电动化,公司后续还有望在深圳取得更多订单。另外,公司目前与多个地方公交集团成立了合资公司,有利于公司获得更多的地方订单。分析师认为公司电动大巴16年销量有望达到1万辆,YOY+85%。
4、成立轻轨事业部培养新增长点
总裁王传福在2016年6月6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确认,公司已成立轻轨事业部发展骑跨式轻轨电车技术。该技术拥有几大优势:占地面积不大、造价低(成本仅地铁的1/6)、工期短,将主要面向二三线城市推广。比亚迪已开始落实轻轨研发工作,幷在深圳建设电车试验线。5月25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基地项目签约落户宁波奉化,未来可建立面向全国的跨座式单轨列车生产基地。分析师认为,该业务五年后有望成为公司新增长点。
分析师预计公司2016、17年营收分别为1046亿和1259亿,YOY+31%和20%;净利润为39.05亿和49.17亿元,YOY+38%和26%,EPS分别为1.43元和1.80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41倍和33倍,维持“买入”建议。目标价67元,16年动态PE为47×。
据中汽协统计,2016年5月新能源汽车销售3.5万辆,YOY+128%。随着各地补贴政策的落地,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稳步提升,行业龙头比亚迪[0.66% 资金 研报]将极大受益。公司“新能源+SUV”的配置有效迎合市场需求,纯电版“秦”有望打开北京市场。
2016年6月22日报道:在今年四月东风雷诺发布了首款纯电动车—风诺E300,新车将以合资自主品牌的形式在武汉工厂批量生产。车王杂志从湖北省环境保护厅获悉,东风雷诺将武汉工厂一期15万辆产能的产品结构将包含1万辆东风品牌电动轿车。关于第一款电动车E300,东风雷诺汽车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郭涛表示,新车预计在2017年投产,续航里程理论值达300公里。
2016年6月21日报道:近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信息,上海万象汽车制造公司于2016年6月17日中标120辆纯电动城市客车采购订单,车辆总价值为11718万元(约1.17亿元),所有车辆将于2016年10月30日前交付完毕。
2016年6月20日报道:北京天马通驰汽车租赁有限公司从成立到今年十年的时间,天马通驰已经成长为京城首屈一指的通勤服务企业。在去年10月,天马通驰开始大量购入纯电动客车,至今已经运营半年时间,作为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企业,究竟会有怎样的收获?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再次来到天马通驰公司,同时也想请天马通驰分享一下纯电动客车在选购、运营过程中的一些宝贵经验和心得。
2016年6月21日绿色校园微循环电动车示范项目在清华大学启动。专家认为,这是国内首个在大学校园内规模化实施的纯电动车应用系统,将为改善城市校区、园区“最后一公里”出行环境发挥探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