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清洁能源汽车成为两会期间屡次被提及的热词。带着对清洁能源车的用车感受和公众关注的政府对清洁能源汽车的扶持发展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汽车系教授王贺武。
记者: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对高排放机动车进行专项整治,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清洁能源汽车”和我们之前常提的“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概念吗?
王贺武:这是我们经常争论的一个问题。新能源汽车主要指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广泛使用的一种新兴的能源技术,我们称为新能源汽车技术。国内新能源限定在纯电驱动技术上,范围包括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氢能燃料电池等。在我们看来,电动汽车属于技术不断演化的过程,最先电动汽车是包括混合动力的,现在国际上通行的电动汽车仍然还包括混合动力。只是我国着重强调了纯电驱动这一技术特点,因此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范畴比国际上通行所称的电动汽车的技术范畴要窄,这是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不同。
提到清洁能源汽车,先要说说清洁汽车,它是从汽车尾气排放的角度来说的,要求汽车使用过程中排放得到很好的控制。清洁汽车通常和低排放车辆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从车辆使用端来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都可以称为清洁汽车,因为在使用过程中为零排放。但是,是否是清洁能源汽车,就要考虑发电过程的排放。社会上对新能源汽车产生一种质疑的声音,认为新能源汽车所使用的电力在生产过程中导致了污染,考虑公众的认识更全面了,环保意识从车辆的使用阶段扩展到能源的供应阶段,这也许就是提出清洁能源汽车的社会诉求。
提出清洁能源汽车的初衷是为了改善环境,并且是改善更大范围的环境,促使原来新能源汽车的电力生产更清洁、更高效。现在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市场总量已经达到100万辆以上,市场发展趋势比较好,目前集中在汽车限购比较严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
清洁能源汽车不仅包括新能源汽车,其涵盖的领域更广,现阶段可用于汽车的清洁能源还包括了天然气、乙醇等。
记者:公私消费者对清洁能源汽车的顾虑主要是续航里程、公共充电设施、电池安全性能等能否满足日常出行和公务需要,您如何看待?
王贺武:“里程焦虑”是可以缓解的。消费者开始用车时,一天充一次电,随着每天的上下班距离固定下来,就会两三天充一次电,这也是车和人相互适应的过程。所以,随着里程焦虑的缓解,在家充电成为主流,私人消费者对公共充电设施的需求,并不像原来设想的那么重要。
公共部门用车有些不一样,清洁能源汽车适合在公共部门执行公务区域具备一定的充电能力。对于环卫车辆,因为它每天的运行里程有限且固定,而且其装载量也不会变化很大,运行速度稳定,就形成了自身的规律,可以晚间充电,不用快充方案。但是公交车,虽然路线固定,但是社会服务的功能性强,必须满足大客流的运输需要,这会对车辆可靠性的要求比其他车辆更高一些。这里的可靠性具体指对环境的适应性,各种恶劣天气条件、人员超载等,不仅需要晚间充电,白天随着车辆运行也需要补电,因此对充电桩的要求就更高。
总之,公共部门要进行清洁能源汽车的应用,就要根据公务车的出行规律,我国清洁能源技术是能满足公务车运行需求的,可以纳入公务车采购选型目录。需要关注的是,在采购过程中,清洁汽车成本相对高,需要各方均衡,给予一定的补贴措施,比如按运行里程、用电量等进行费用减免等。
记者:2016年财政部对新能源汽车骗补问题进行了专项检查,公布了相关情况,您对骗补现象有何看法?
王贺武:我觉得政府的政策是没有问题的,包括以前骗补时期的政策也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了骗补的企业,是企业诚信出了问题,如果企业不诚信,补贴政策如何调整,都可能会钻政策漏洞。财政政策制定的初衷就是让企业生产清洁能源汽车,由于较高的生产成本,政府就相应承担一部分。给予生产企业补贴也是国际上一种通行办法,至于补贴给终端消费者还是给生产企业,这只是补贴方式的不同,不会影响到市场的推广程度,因为最终受益的都是终端消费者。
随着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汽车产业规模的扩大,车辆生产成本下降了,国家对补贴的额度进行了相应调整,这是正常的按市场规律进行的调整,并不是因为骗补现象出现而调整。国家补贴下降,地方补贴下降,车企没有调整车辆出厂价格,消费者就会负担比去年更高的购车成本。新政后,企业会有2-3个月的适应期,适应期过后车辆价格就会回调。
就政策扶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式来看,从技术研究、技术开发,再到产品以及用户,这是整个过程,国家最先投入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阶段,这是由科技部主要承担的工作,在企业的成品开发以及技术提升,生产工艺的改进,产能改造的过程中,工信部主要会投入资金支持,以上这些支持是我们一般消费用户所看不到的,待技术研发投入的风险没有了,就开始到了产品应用阶段,为使产品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市场,政策就会补贴生产企业,也可以补贴用户,让其产生使用产品的积极性。消费者所担心的,诸如在购买使用阶段,汽车电池能否终身质保等问题,企业也会给予一定的承诺,以解除用户的后顾之忧。总之,消费者对清洁能源汽车的关注集中在两点:一是付得起,车价调整能否被接受;二是用得起,充电、电池衰减后的更换等成本能否承担。
记者:财政补贴退坡机制后,公私消费群体对清洁能源汽车的购买是否产生影响?清洁能源汽车的市场前景如何?
王贺武:社会公众对清洁能源汽车的认识在提高,对供应产品的特性已经完全接纳,购买清洁能源汽车的积极性也在持续上升,但培养出的市场需要悉心维护,在退坡机制下如何更好的维护市场消费群体,这是汽车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清洁能源汽车市场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记者:继摩拜单车风靡后,嗅觉灵敏的企业又推出了的电动汽车的共享租赁,您怎么看?
王贺武:共享租赁是在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初期一种让消费者去接受认识产品的有效手段,其实汽车租赁对培育用户的粘性作用很大,用户用车后会进行比较,选择适合的车辆,也会对某种品牌的车辆产生感情,最终促进汽车的销售。其实,质量好的汽车是不怕用的,用户在使用车辆的过程中产生的意见反馈,对车企改进技术也有帮助。
公务用车领域采取分时租赁,需要注意的是,要有一个反馈、调整、退出机制,在车辆租赁期间,用车人员会反馈很多用车信息,应赋予公共服务部门调整车型的权利,能够合理调整对某种车型的使用。总之,国家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我为这一战略性选择点赞。
2017年,清洁能源汽车成为两会期间屡次被提及的热词。带着对清洁能源车的用车感受和公众关注的政府对清洁能源汽车的扶持发展问题,《中国政府采购》杂志的记者采访了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汽车系教授王贺武。
2017年6月,江西上饶迎来汽车产业发展新动作,博能2万辆新能源商用车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由博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江西博能上饶客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饶客车)现有整车资质为基础进行产业升级,整合新能源客车整车和核心零部件资源,联合行业电池、电控合作伙伴投资建设,总投资30 86亿元。
如何完善标准体系引导企业生产更节能环保的纯电动汽车,方便消费者挑选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如何突破核心技术难点,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这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日前在北京国际道路运输车辆展上,海格客车展示出了最新产品——海悦。此款车型围绕着《营运客车安全技术条件》的标准设计制造,是海格推出的第一代大数据智慧客车,目前已经投入量产并且销售,让我们看看这台车到底“安全”在哪儿?
日前,江淮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复,批准建设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中国)合资生产纯电动乘用车项目。记者统计发现,截至5月24日发改委已经批复了8个新能源汽车项目。而去年全年,获得批复的企业总共才7家。也就是说,今年不足半年内的批复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批复总量。
近日,公安部部署启动机动车号牌管理改革,推广应用全国统一选号系统和号牌生产管理系统,优化管理服务,健全监管制度,保证号牌发放更加阳光透明、更加便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