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汽车快讯
  3. 正文

国内首个“联合国氢经济示范城市”花落江苏如皋

 2021-04-21 07:44:34  来源:互联网 

盖世汽车·新能源讯 8月27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的首个“氢经济示范城市”项目在如皋市正式启动。与此同时,围绕氢经济的开发和利用,一场汇聚了众多大咖的“国际峰会”精彩呈现。有着“世界长寿乡”美誉的古城如皋再次聚焦世界关注的目光。“氢经济示范城市”项目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中国燃料电池公共汽车商业化示范项目”为基础的拓展项目,旨在推动包含燃料电池汽车在内的氢能产品的全方位示范应用。

国内 联合国 氢经济 示范城市 江苏 如皋

商务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肖凤怀在峰会致辞上说,如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自2011年起开始培育和发展氢能产业,目前已有多家从事氢能产业的企业落户园区,发展态势良好,成长潜力较大。为推动氢能经济在中国的示范,如皋市开发区管委会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我中心合作,共同发起成立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氢能经济示范项目。项目旨在开展氢能制取和应用等技术示范,开展氢能在工业园区、交通、社区、家庭、碳金融等多领域的示范应用,将如皋打造成氢能之都,在中国建立第一个“氢能城市”。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助理国别主任戈门介绍,氢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然而它并不是天然而单一存在的,因此需要提炼产生。然而目前氢主要基于化石能源产生,为了让氢真正成为清洁的技术解决方法,我们需要探索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可能。这是基于氢能的技术方案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十分重要的原因,也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在过去几十年内致力于这一工作领域的根源。今天我们聚集于此,因为我们相信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氢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中国实现其在2020年非化石燃料消耗占主要能源消耗的15%这一承诺。

在过去,我们与科学技术部合作,已经设计并实施了两个阶段的全球环境基金燃料电池公交车技术试点项目。而我们将在四天后启动该项目的第三阶段,旨在到2020年,在中国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生产和广泛应用。

据了解,如皋市开发区目前已经引入了两家研制氢燃料电池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百应能源有限公司是开发区2011年引进的一家研发、生产氢燃料电池膜电极和氢燃料电池系统为主的高科技型企业。而南通泽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车用氢燃料动力电源系统生产的企业,与世界氢燃料电池产业化做得最好的加拿大巴拉德公司结成战略伙伴,引进了巴拉德公司基于大巴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全部技术,在如皋建成了国产化生产线。

如皋市委常委、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马金华全程主持会议并宣读了“中国氢能发展·如皋共识(讨论稿)”。参会者经过畅所欲言,充分交流,虽然对部分问题的认识仍有差异,但是对技术研发、产业化路径、产品商用模式、支撑力量和发展方向展望等主要问题达成了极具价值的共识。与会者一致认为:

一、近两年来,全球燃料电池产业化呈现加速趋势,尤其是以交通运输领域应用为重点的氢能源汽车,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其中,日本、中国等国家发挥了较为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氢能产业仍然会继续保持几何级数的高速增长。

二、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核心在技术,关键在技术”的快速产业化和符合产业特点的商业应用推广模式,重点在政策的导向。

三、我国当前已经在燃料电池的部分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产业化、商用化的速度也较快。但是,与行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仍需加强;产品标准体系建立不够完善;燃料电池汽车商用化和加氢站建设的成本都偏高;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发展的合力尚未形成。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应当借鉴高铁、风电行业发展和佛山、如皋两地对氢能产业发展探索的经验,大力推动氢能技术的产业化。通过推动技术产业化、迅速做大产业规模,为下一步产品技术升级、成本优化、扩大产业影响力提供支撑。

五、技术进步需要完善的顶层设计支撑。应当坚持“开放合作、创新驱动”的理念,坚持走“国际合作、政企配合、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升级之路。

六、产品应用的选择事关氢能产业发展的方向。市场需求是多元的、多层级的,依据我国燃料电池产品现有的技术水平、节能减排的现实需求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态势,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现阶段应集聚资源,以小功率燃料电池为动力的城市物流车和通过国际合作开发的城市公交这两类商用车为产业化切入点。在形成规模化的商业应用、成本不断下降、技术不断完善之后,适时推动乘用车和分布式发电等其他民用领域的应用。

七、商业模式是当前一个阶段产业化、商用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基于城市物流车和城市公交车相对集中、运行路线相对固定、易于管理的特点,选择这两类商业车应用,有利于形成“制氢加氢—储氢运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汽车主机厂市场开拓—共享应用的公交公司、物流公司运营—产业基金支撑”的城市内闭环的独立运行格局。

八、氢能产业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模式创新不能依靠单方面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各方资源的充分、有效整合。中央政府的政策是灵魂,财政资金扶持到整车的导向应当尽快转变到对关键技术的研发、新材料的应用及基础设施投入和维持有效运行等重点难点上来。此外,科研机构的研发要与企业融合发力、与产业化发展需求融合发力,上下游企业之间要融合发力,投资界要与科研界、企业界融合发力,地方政府有针对性的、雪中送炭式的扶持至关重要。

相关文章

热门排行

编辑推荐

扫一扫关注最新新能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