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汽车快讯
  3. 正文

与乐视的爱恨情仇落幕,易到的未来依然生死未卜

 2021-04-21 07:51:00  来源:互联网 

乐视还钱,乐视与易到,乐视困局,乐视股东大会

曾经,易到徘徊在生死边缘时是乐视貌似雪中送炭的收购,如今,乐视的困局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而易到最终也沦为被乐视倒手卖出的一枚棋子。易到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网约车先驱者身份葬送,直至现在风波不断的呢?市场凶险,有时候一招不慎,便会落得满盘皆输。

迷之未来

近期,“乐视还钱”的闹剧满城皆知,要债阵营里除了乐视本身的供应商,还不乏当时还属于乐视生态中的易到平台车主,车主提现难问题一度造成了易到的信任危机。直到7月14日韬蕴资本公开声明已接盘易到,而且已经注入资金解决车主提现问题,人心才稍得安抚。

现在的易到情况如何?亿欧在近两天采访了两位易到车主。一直在使用易到平台的车主A表示,现在易到提现已经没有问题了,7月14日之后,易到平台的司机和订单明显多了起来,虽然和滴滴比还是少很多,但在北京五环内已经有了一定体量的用户,五环外还是基本没有覆盖。

易到始终贯彻的专车模式也确实圈粉了一批中高端用户,同时用过滴滴和易到的车主B明显感觉到,易到的用户素质更高。

韬蕴资本的投资声明中认为易到最大的价值是超过4000万用户和600万平台车主,而“新东家”能否解决易到的资金和信任问题还是个未知数。甚至有媒体分析,韬蕴资本是一家投资机构,没有运营管理网约车项目的实际经验,加之出行领域补贴疯狂,韬蕴资本本身没有那么大的资金规模,未来易到有可能会被三度易手。

对此收购案,亿欧研究战略副总裁由天宇分析称,从商业角度看,基金公司的投资策略有一条叫做“没有坏资产,只有贵资产”,所以对于行业外的韬蕴资本来说,低价买进也许是考虑收购易到的一部分因素。基于此,虽然韬蕴资本尚未披露易到的收购价格,但由天宇分析韬蕴资本的收购价格会低于市场价格。

此外,由天宇还认为:“易到还是有它自己一定的品牌价值,如果新的管理层入主后可以把易到的资金问题解决、战略方向确定,易到还是有机会占有出行领域的市场份额。”

从行业方面看,滴滴目前可以说在出行市场上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但滴滴也没有绝对的“安全感”,因为除了大同小异的叫车服务,滴滴并没有其他增强用户粘性的衍生服务,滴滴平台上的大数据尚未发挥出网络效应的潜在价值。简单来说,用户没有非滴滴不可。如此看来,整个出行领域的垄断模式还不明确,这也许是易到绝处逢生的机会。

不管怎么说,眼下新的资金注入,还是让易到在网约车市场上看到了一线生机。

值得反思的是,易到为什么会从网约车市场的“先知”几乎变为“先烈”?也许就是那次与机会的失之交臂吧。

最先看到网约车生意的易到

2010年5月,易到用车成立,比Uber推出首款APP还早两年。当时的网约车行业尚无人涉足,作为国内第一家网约车服务平台,创始人周航对易到用车的定位原本就是在中高端人群,为商务人士的出行提供一种新的服务。对用户的定位和对出行体验的看重让当时的易到用车收获了一批高质量的司机和用户。“2014年以前,整个叫车领域都是我们的。”周航评论当时的网约车市场,“其他人都是跟在我们后面才做起来的。”

小而美的易到在网约车行业默默耕耘着自己的中高端人群,没想到的是,2012年滴滴打车和2013年快的打车相继横空出世。2014年,资本开始介入网约车行业,滴滴快的开始以烧钱补贴的方式野蛮抢占网约车市场。与易到不同的是,“滴滴们”的用户群体更广,烧钱补贴圈粉了大批的司机和用户,“屌丝经济”一度做的风生水起。而易到彼时认为没必要拿出股权换取大量资金而导致错失了2014年上半年的融资机会,易到的顺风顺水也就此止步,反应过来的时候只能看到曾经的“江山”已经被滴滴快的瓜分的满目疮痍。

救易到于水火的乐视

腾讯阿里两巨头不断加码滴滴快滴,2015年网约车行业的烧钱补贴大战可以说是空前绝后,滴滴快的的战场分分钟烧掉近20亿。虽然易到手握携程的流量和资金,但可以烧的资金明显与其他两家不属于同一量级。雪上加霜的是,2015年神州专车上线,背靠神州租车和联想控股,迅速分食掉10%的市场份额。这一年,滴滴的日均订单已经700万,而易到的日均订单已减少至惨淡的2万,是滴滴的1/350,易到已经连加入战场的机会都没有了。

2015年10月,走投无路的易到接受了乐视7亿美元D轮投资,出让70%股权,由乐视控股,乐视CMO彭钢出任总裁,周航继续任易到CEO。乐视入主易到后,马上加入价格补贴的混战,一度推出了充值满100返100等活动。通过烧钱生拉硬拽回赛道的代价就是让易到的资金更加吃紧,据报道显示,当时充返活动充值总额达到60亿元,意味着易到也要拿出60亿元补贴给用户。周航对此也曾提出过质疑:“专车多少钱都不够烧,单子越大,补贴的规模就越大。还是要尽快回归正常的商业。”

无止境的价格战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终于,2016年下半年,易到的资金消耗殆尽,只能开始降低补贴比例。年底,易到拖欠供应商费用、司机提现难等黑料被频频爆出,易到用车处境的凶险程度相比于乐视控股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再次面临生死攸关的问题。

说不清的13亿与出走的创始人团队

更加“狗血”的事发生在2017年4月17日,周航发表声明称乐视挪用13亿造成易到资金困局。乐视方面马上作出回应:“事实上是2016年11月,在易到单独贷款困难的情况下,乐视控股以名下乐视大厦作为抵押物,以乐视汽车生态内的易到为主体取得的一笔14亿联合贷款中的一部分。当时双方已明确约定,该笔资金用于包括易到在内的乐视汽车生态的日常经营资金周转,其中,1亿用于易到,13亿用于乐视汽车生态。”

也就是说,14亿的债务由易到背锅。

盲目的补贴大战和以上责任与权力不对等的协议,促使易到创始人团队的无奈出走。4月20日,周航及联合创始人杨芸、汤鹏发布联合声明,正式辞去易到所有相关职务。总裁彭钢继任CEO,全面接手易到的运营管理工作。之后易到表示每天拿出300万解决司机提现问题,但这些仍然无法填平平台上所有的司机欠款。同时在这期间,乐视本身更是自身难保,对易到的再次拯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被二度倒卖的易到

6月28日,乐视方面已深陷舆论漩涡,易到司机提现问题更是火上浇油。于是在流程都没有走完的情况下,乐视单方面披露了易到再度易主的消息,表明“接盘侠”已现身,目的在于安抚人心。

直到7月14日一早,韬蕴资本与易到才正式发出声明,证实了易到被再度转手,据报道此次韬蕴资本收购了易到约2/3股权,控股易到,但创始团队、携程和乐视仍持有少量股份,原易到团队仍然负责易到的运营管理。声明显示韬蕴资本已经在6月30日向易到注入了首批资金,用以解决车主提现问题。

7月17日下午,据腾讯科技报道,易到发布公告称其CFO任汝娴、CTO袁斌、法务VP刘晓庆、HRVP马冬,已分别向公司提交辞职申请并批准通过,而上述高管全部来自乐视。易到的“去乐视化”已经开始,两者之间的爱恨情仇想必也就此落幕了。

后记

自从7月14日韬蕴资本公布易到易主,资金将持续注入之后,易到平台随即上线了对于司机的奖励措施,旨在提高平台车主的数量。与此同时,有车主观察到就在同一天,滴滴也推出了对车主在规定时段内拉单1.1倍奖励的活动。

网约车行业的竞争仍然处在水深火热中,易到此番还能再次起死回生吗?且行且看吧。

相关文章

  • 与乐视的爱恨情仇落幕,易到的未来依然生死未卜

    与乐视的爱恨情仇落幕,易到的未来依然生死未卜易到为什么会从网约车市场的“先知”几乎变为“先烈”?也许就是那次与机会的失之交臂吧。不管怎么说,眼下新的资金注入,加之整个出行领域的垄断模式还不明确,这也许是易到绝处逢生的机会。

    标签:
  • 太阳能车顶遭腰斩 马斯克或推新敞篷车

    太阳能车顶遭腰斩 马斯克或推新敞篷车据外媒报道,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于近日透露,由于不具备成本效益,且续航里程数的增程或许不足2英里,特斯拉或将放弃年初的计划——为Model 3配置太阳能车顶(太阳能电池阵列)。马斯克或将考虑推出一款敞篷车,该车型可展开一层太阳能电池,用于在停车时为车辆充电,其续航里程数或将延长20-30英里/天。

    标签:
  • 节能+散热 丰田合成研发车头灯LED

    节能+散热 丰田合成研发车头灯LED据外媒报道,丰田合成株式会社(Toyoda Gosei Co., Ltd.)研发了旗下首款车头灯发光二极管(LED)。据其内部测试评估,这类LED的亮度及低能耗表现已达到全球一流水平。这类车头灯LED的亮度可达2300 lm,可用于双功能系统(bi-functional system),其特点是可从单一光源分别产生近光与远光。

    标签:
  • 锂渗透如何破解?提升锂电池固态电解质光滑度成关键

    锂渗透如何破解?提升锂电池固态电解质光滑度成关键据外媒报道,麻省理工大学(MIT)的研究人员与德国的同行们共同提出,若采用表面光滑的固态电解质(solid electrolyte),可防止有害的锂渗透(Li infiltration)现象出现,进而提升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这表明研究人员需要将研究重心放在提升固态电解质表面的光滑度,这样或将消除或极大地减少电池固态电解质树突的生成数量。为避免产生易燃问题,或许未来还会采用固态锂金属电极。

    标签:
  • 马斯克:美国十年后新车逾半为电动车 全部新车配有自动驾驶功能

    马斯克:美国十年后新车逾半为电动车 全部新车配有自动驾驶功能盖世汽车讯 当地时间7月15日,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美国州长协会会议上大胆预测,未来10年,美

    标签:
  • 刚扫清对内发展障碍 合资入围新能源的考验又来了

    刚扫清对内发展障碍 合资入围新能源的考验又来了众多合资品牌纷纷将触角伸进了国内的新能源市场,而国内新能源市场却在政策“揠苗助长”的背景下,未能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质的突破,这令众多自主品牌在这场新能源攻坚战中面临的局面越来越被动。

    标签:

热门排行

编辑推荐

扫一扫关注最新新能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