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汽车快讯
  3. 正文

中兴遭封杀之时,又一家自主品牌汽车进入美国市场

 2021-04-21 09:14:42  来源:互联网 

        中美贸易战之际,一家自主品牌新能源商用车通过与美国公司合作进入美国市场。增程式商用车能否从墙外香到墙内?

  美国商务部4月16日宣布在未来7年内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国中兴通讯(000063,股吧)出售任何电子技术或通讯原件。中国的“芯片软肋”引发国内舆论一片哀叹。

  亦有评论认为封杀占全球通讯市场份额10%的中兴,对美国芯片供应商来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中兴股价大跌的同时,美国芯片供应商的股价震荡一点也不亚于中兴。

  在全球化越来越无孔不入的今天,贸易战的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区别只是谁伤得更深。

  但人为干预无法完全阻隔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就在中美贸易战剑拔弩张之际的4月初,据悉美国VIA汽车公司与中国吉利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签订正式协议,双方将在两国合作开发先进的混合动力技术,未来将在两国销售新能源商用车。

  VIA是一家新能源技术公司和汽车改装公司的集合体,公司2010年从RaserTechnologies工程公司分拆出来,其业务是购买通用汽车的燃油商用车然后换上增程式驱动系统,再以VTRUX品牌卖给物流车队。

  VIA董事长是大名鼎鼎的鲍勃·卢茨(Bob Lutz),曾任通用汽车副董事长、克莱斯勒总裁、宝马全球执行副总裁、福特全球执行副总裁。就是那个质疑“为什么特斯拉每款车都在赔钱,还被认为是最神奇的汽车公司?”,预测“特斯拉挺不过2019年”的业界传奇。

  

  卢茨2010年从通用汽车退休,次年进入VIA公司任董事长。他还联合创办了另一家汽车公司VLF,买来菲斯克的Karma电动跑车,拆掉油电混合动力总成,换上6.2升的V8发动机。

  吉利新能源商用车公司成立于2016年2月,旗下拥有伦敦电动车(2017年7月伦敦出租车公司更名为伦敦电动汽车公司)和远程汽车两个子品牌,有杭州、考文垂两个研发中心,工程师2000多名。

  2017年7月,吉利南充新能源商用车一期项目投产、首款产品下线,4个月的有效时间里产销新能源汽车4300余辆,实现当年投产、当年盈利,其中90%轻卡,10%客车。

  巧的是,之前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已有比亚迪、长江,都是新能源商用车。

  贸易争端下的合作

  VIA与吉利新能源商用车的合作方式是吉利提供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的硬件,VIA提供软件和控制系统技术,双方联合开发先进的混合动力汽车。未来CKD出口美国,组装后在美国销售。

  该项目商务负责人,吉利集团副总裁余宁确认了项目进展得异常顺利,堪称一拍即合。2017年上海车展后双方开始接触,8月吉利团队赴美技术考察,10月开始谈判。今年1月CES展上就签署了框架协议。双方预计合作研发的产品2019年实现量产。量产后三年内在北美和拉丁美洲销量达到1万辆,5年内达到5万辆。

  吉利的新能源思路是纯电、插电、混动、替代燃料多种技术路线并行,而且对商用车来说混合动力比纯电动更适合,与VIA合作的车型采用的是吉利与沃尔沃联合开发的1.5T汽油发动机增程器,纯电状态下跑60公里,增程器状态下跑500~600公里。

  联合开发的高效增程动力系统,将是吉利商用车未来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不考虑充电,就算全部用汽油和增程模式,日常行驶时该套系统可以实现电池电量的自平衡,同时比传统车节油30%~40%,这对商用车来说是巨大的竞争力。

  这套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于2017年底在伦敦出租车TX5上实现商业化,如何在其他车型上应用,是吉利与VIA开展合作的目的之一。“VIA在成熟混合动力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尤其在在卡车和软件上,他们更有经验。”

  经VIA改装的雪佛兰皮卡,把传统动力系统变成增程式、串联式的插混,已经售出200多辆,遍布美国,累计行驶300多万公里。VIA在犹他州和墨西哥有两家工厂,5万辆产能。

  VIA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与吉利合作?一方面这家公司只聚焦软件和改装,需要提供硬件的合作企业,吉利商用车的增程式路线与之更匹配。更重要的是,VIA想通过合作把自己的技术和生意扩展到中国市场,这一点是吉利远远胜过其他美国本土车企的优势。

  对吉利来说,联合开发不仅使吉利掌握核心知识产权,而且可以顺理成章的登陆成为全球化公司绕不开的美国市场。新能源商用车成了率先进入美国市场的吉利产品,这恐怕是谁也没有想到的。

  对中美贸易来说,中兴禁售是双方谁也不愿意看到的,VIA和吉利新能源商用车的合作则是双赢模式。

  “贸易争端其实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寻找双方更擅长的东西进行合作,比如我们更擅长硬件,对方更擅长软件,通过合作创造一个新的东西,把蛋糕做大,这是双方都受益的事,要积极合作,而不是保护主义。”余宁说。

相关文章

热门排行

编辑推荐

扫一扫关注最新新能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