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证券时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图右) 嘉宾: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一)
“一个更开放的汽车工业,将为中国汽车的下一步发展带来更多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更多机遇,在这之中生长起来的中国汽车企业,才有真资格获得国际参赛权。”
何伟:很高兴与书福董事长再次相会。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各行各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涌现了一批包括吉利集团在内的优秀企业。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市场竞争中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尊重。现在,人们说起中国汽车产业,必言及吉利,无论是在市场规模方面,还是在品牌向上方面,吉利的行动令人刮目,成就了“吉利速度”、“吉利现象”。作为创始人、领军者,你对现在的吉利满意吗?你怎样评价30多年来吉利所取得的成绩?
李书福: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浪潮经历了数次大的飞跃。吉利白手起家,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发展道路。吉利的汽车梦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并实现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也是中国民营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过程,在产业和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创造、反省、革新这一历程的缩影。
吉利集团在32年的发展历程中受益于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对外开放的持续发展。作为制造企业,吉利从设计研发、建厂、生产、销售、国际国内市场发展,方方面面感受到政策支持对于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吉利在1997年进入汽车领域,当时中国汽车市场每年才几十万辆,私家车市场刚刚起步,还没有民营企业造车的先例,也很难取得造车资质。2001年11月,我们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我们经历了坎坷起伏,但在自主研发、生产销售、战略转型和全球化过程中,始终专注实业、修炼内功、一步一个脚印。吉利控股集团经历32年蓬勃发展,已连续7年位列世界500强。吉利能走到今天,我们无比感恩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感恩政府逐渐开放汽车产业、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汽车产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
吉利的发展史就是创新创业,大胆实践,不断转型升级的成长史,就是不断为用户带来获得感的奋斗史。吉利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还带动、培养了大量上下游产业价值链企业的发展,提高了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同步研发能力,影响与推动了成千上万个实体企业坚定地持续投入,顽强地生存与发展。
我们的征程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吉利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专注实体经济的发展,坚持全球化的发展道路,持续为用户带来获得感,回报各界关心、推动社会进步。
何伟:作为一位杰出的民营企业家,你近期在公开演讲中所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说,“我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是开放的全球主义者。我支持全球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我支持中国汽车工业更加开放,鼓励中国汽车更好地走向世界。”当然,这并不是你第一次表达类似的想法。在过去的很多年,每当汽车行业内就“是否进一步开放”产生争论的时候,你始终坚定地站在开放的一边。我想知道为什么?你不怕所谓的“狼来了”吗?
李书福:首先,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是民营经济和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土壤。吉利是市场开放的直接受益者,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国家开放民营资本进入汽车领域,就没有吉利的今天。吉利将一直支持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
第二,吉利更是全球化的直接受益者。吉利自踏入汽车制造业起,就深深懂得,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一个自主的、强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汽车制造业责无旁贷。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市场不能解决汽车工业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超越国界考虑问题,更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吉利控股集团始终坚持以全球化的视角发展,满足不断提升并且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
2010年,我们从福特汽车手中收购了沃尔沃汽车。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互相支持帮助、资源互补,在集团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全球协同效应,这对于吉利控股集团今天取得的成绩至关重要。通过长期探索,我们已经从当初单一产品贸易“走出去”的思维转变为产品、技术、人才、标准与资本共同输出的产业战略布局。2017年,我们入股马来西亚宝腾汽车,并全面负责运营管理,也成为英国路特斯跑车的控股股东,我们要帮助这两个品牌重现往日生机。吉利正以稳健的脚步,布局全球,并参与全球竞争,向世界展示一个全新的吉利形象。
汽车关税下降、合资股比调整等政策,意味着我们将迎来更开放的汽车工业。这让我感到兴奋。我是一个坚定的市场派,我完全鼓励与支持公平竞争,坚决反对特权与贸易保护主义。一个更开放的汽车工业,将为中国汽车的下一步发展带来更多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更多机遇,在这之中生长起来的中国汽车企业,才有真资格获得国际参赛权。
何伟:你认为,过去40年的“开放”带给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有哪些?当前国内外经济、贸易形势的复杂多变,给汽车行业增添哪些变数?
李书福:经历改革开放4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翻天覆地,从老百姓买不起汽车,到如今很多家庭已经拥有第二辆私家车;从民营企业不能造车,到如今包括吉利在内的民营汽车企业年销量突破百万辆;中国汽车产业在坎坷中发展逐渐壮大。从销量来看,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新车市场;到2017年,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连续九年蝉联全球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车企在中国市场交出的答卷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单个企业乃至整个汽车工业的未来。
除了销量上的爆炸性增长,中国汽车产业还有以下两点显著提升:
一是中国车企加快参与国际化进程与研发竞争。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的支持和指引下,中国车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越来越成熟,逐渐从以资金换技术,升级到向外输出技术和管理。
在研发方面,包括吉利在内的中国车企均已经在海外设立研发、设计中心。目前,吉利完成了全球五大研发中心和五大造型中心的布局,研发设计人员超两万人。海外研发中心的设立吸引了全球人才资源,有益于整合全球资源,提升中国汽车品牌的自身实力以及整体形象。
二是中国品牌逐渐向高端化布局。
当下,中国品牌整体都在积极向高端领域布局,自主高端品牌纷至沓来,形成了中国品牌高端化的新阵营。这反映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主力对汽车不断进化的需求,以及自主品牌越来越强的综合实力。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与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汽车行业的新风貌、新变化再次证明了改革开放创新探索的时代必要性;证明了竞争、合作、团结友善、包容发展的成长规律性;证明了正气向上,心态积极的成功必然性。
(二)
“为了主动抓住机遇,我们必须刷新思维方式,与朋友和伙伴联合,通过协同与分享来占领技术制高点。”
何伟:8年前,吉利以一场“蛇吞象”的好戏,收购了沃尔沃。今年,吉利又通过收购9.69%股份,成为戴姆勒公司最大股东。大家都很好奇,吉利是怎么做到的?这些年从沃尔沃那里,我们学到了什么?入股戴姆勒,又有怎样的深远打算?从战略角度,戴姆勒与吉利、沃尔沃三者将产生怎样的协同效应?
李书福:2010年,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汽车,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
多年来,吉利与沃尔沃形成了良好的全球协同效应。例如,在技术方面,沃尔沃的协同效应为吉利汽车的技术创新注入全球化的视野和标准。2013年,吉利欧洲研发中心(CEVT)成立,吉利汽车与沃尔沃联合开发基础模块化架构CMA,在全球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
双方的协同还诞生了一个新品牌——吉利控股集团、吉利汽车集团与沃尔沃汽车合资成立的领克,这是欧洲技术、欧洲设计、全球制造、全球销售的高端汽车品牌,代表中国制造融入全球价值链,迈向中高端。
21世纪的全球汽车行业面临巨大创新机遇,也面临来自于非汽车行业公司的挑战,各个汽车企业单打独斗很难赢得这场战争。为了主动抓住机遇,我们必须刷新思维方式,与朋友和伙伴联合,通过协同与分享来占领技术制高点。对戴姆勒的投资正是出于这种战略思考。
2018年10月,戴姆勒出行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与吉利控股集团管理的吉利集团(新业务)有限公司宣布,双方将在华组建合资公司,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该合资公司计划在中国的部分城市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使用高端车型将包括但不限于梅赛德斯-奔驰品牌。初期车型包括梅赛德斯-奔驰S级车、E级车、V级豪华多功能车以及梅赛德斯-迈巴赫轿车,未来也将使用吉利集团旗下高端纯电动车型。
何伟:这是否意味着,移动出行服务商将是未来车企的转型方向?
李书福:移动出行服务是未来出行领域的一个新领域。吉利控股集团于2015年就战略投资了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服务平台曹操专车,我们是中国首家进军这一市场的中国汽车制造商。此次和戴姆勒强强联合成立合资公司,是吉利由汽车制造商向全球汽车科技集团转型的关键举措。
当然,移动出行服务不是未来出行唯一的领域,我们对前沿出行方式的探索远不止于此。因为每一个前瞻性的行业技术,都会引领明天的行业发展,比如自动驾驶、飞行汽车。今年7月,我们与腾讯公司共同组建了国铁吉讯科技有限公司,将负责动车组Wi-Fi平台建设和经营,进一步探索线上线下协同的出行服务,布局未来出行。吉利将充分利用自身在交通出行领域、智能生态和用户体验方面积累的经验,协同合作伙伴,充分融合铁路网、互联网和海、陆、空交通网,致力于打造全球融合出行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让每一位旅客都能享受一体化、线上线下协同的一站式智慧便捷出行服务。
何伟:你曾经做过一个预测,未来世界传统汽车行业只有3~5家企业能活下来。为何会做出如此判断?如果说传统汽车行业只有少数几家能活,那么,众多新加入者的机会在哪里?
李书福:汽车产业是制造业之王,二十一世纪是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商业重塑的世纪。
平台经济是大势所趋,打造共享数字平台,形成线上优势,才是决胜未来的关键。高连接性、高稳定性的数字网络系统一旦形成以后,全球汽车将链接在这个系统上,今后的汽车将是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智能空间移动终端。
无论是吉利控股集团还是行业新加入者,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准方向,明白问题的本质,脚踏实地,在创新研发、人才培养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在能源可再生利用、汽车电动化技术、线上数字科技及车载芯片研发等方面有所作为,才能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用户的智能出行体验积极贡献力量。
(三)
“核心技术是用钱买不来的,而且会越买越被动,越用越依赖,必须自己研发,持续创新,迭代发展。”
何伟:今年以来,我国新车市场销量增速放缓,有分析称负增长已成定局。对此你怎么看?
李书福:目前,中国汽车市场已进入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在未来的很多年,中国依然会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是各大车企的兵家必争之地。随着中国汽车消费者越来越成熟以及出行领域的不断拓展,还有很多潜力可以去挖掘。
市场有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疾风知劲草,唯有实力才能见真章。对吉利来说,要始终秉承以用户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为用户提供超出期待的产品和服务。用户满意度将成为存量市场竞争决胜的关键,良好的用户体验,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何伟:连续九年新车销量第一、连续三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首位,这是值得骄傲的成绩。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缺失的问题依旧突出。有人提出“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理论,你认为可行吗?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背景下,我们怎样才能尽快形成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李书福: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汽车市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也有了长足进步,但客观公正地分析中国汽车业,就会发现,短板确实存在,如果不加以弥补,不尽快形成中国汽车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就会继续被全球各国汽车品牌瓜分,我们的被动局面将会继续存在下去。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汽车的命运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也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核心技术是用钱买不来的,而且会越买越被动,越用越依赖,必须自己研发,持续创新,迭代发展。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在“四化”背景下,我认为相关行业里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应该齐心协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车企要不遗余力地投入科技创新、坚持自主研发和高质量发展。吉利从零起步进入汽车行业,一没资金优势,二没技术优势,三没人才优势,但我们坚守实业,一步一个脚印,凭借持续创新引领发展到今天。吉利通过持续性研发投入,确保形成世界一流技术研发体系和技术原创能力,培养高素质研发和技术人才队伍。我们过去几年的研发投入占比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现在的吉利,在全球有超两万名研发设计人员,每年投入数百亿研发费用,在自己确立的技术路线上坚定地持续投入。能力是用钱买不来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刻苦锻炼,投入新兴技术,才能掌握真本领,才能面对各种挑战,引领行业变革。
第二,车企要积极走出去、融入全球,同时建设符合国际水准的企业合规,在上下游产业链的合规制度建设、员工合法权益保护、增加更多就业岗位等方面有所作为,要在这一前提下,获得国际参赛权,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全球化。中国民营企业在海外发展,不仅仅代表了企业自身,也事关中国的公民形象、国家形象,没有合规就没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企业声誉和国际信任。我在多个场合都强调吉利对合规的重视,我也一直呼吁,民营企业应该更加在公开透明、公平的竞争环境里边开展充分的市场公平竞争,并且要到国际舞台上去参与竞争,这样剩下来的企业才是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进入全球供应链的中高端。
同时,汽车也是全球性产业,国内汽车公司应该与全球汽车同行携手合作,广泛联合,尤其在一些基础伦理研究,基础架构研发方面寻求共同机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扩大使用规模,减少风险。
第三,车企本身、上下游产业链参与者、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等,要联合起来推进行业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优化。汽车产业链很长,协同创新,包容发展,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都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是智能,本质是汽车,特点是通信基础设施网联化,前提是确保交通安全顺畅高效率。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关注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漏洞发现与应急补救、行车安全与恶意控制、网络边界与系统自主。其中操作系统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部件,也是整部汽车的大脑,所有应用程序都在操作系统上运行,操作系统的健壮性、安全性是决定智能网联汽车命运的关键。对国家和用户而言,安全与隐私保护是第一诉求。
第四,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是教育体制改革,根本出路是教育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竞争力的形成。只有通过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的产学研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竞争的人才。人是创造世界、改变世界的关键因素,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为人才发展提供足够空间,是创新驱动、务实发展的最有效保证。吉利作为一家中国的汽车公司,我们必须在创新研发方面走出坚实步伐,在人才培养方面大胆投入,宽容失败,鼓励探索。
(四)
“资本运作的目的一定是为投资实业、支持实业更好发展。我来自于实业,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实业,对实业充满感情,更一直怀有实业报国的志向。”
何伟: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我们了解到两个比较普遍的观点。一是传统车企发展新能源车,无论是吉利还是欧美大型车企,总免不了担心“左手打右手”,影响已有畅销车型。吉利规划2020年90%都是新能源车,对此我们如何平衡这一矛盾?二是境外资本机构投资比较谨慎,没有盈利很难获得认可。吉利上市多年市值没有明显增长,直至2016年到2017年迅速增长10倍。无论是投资沃尔沃、戴姆勒还是其他各种融资,吉利在发展过程中运用了许多资本市场资源,请你总结下吉利在实业和资本之间的经营之道。
李书福:习总书记曾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新能源和电气化已经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主旋律,中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十分坚定。
吉利在新能源领域是行动派,不是理论家。自2015年发布“蓝色吉利行动”以来,吉利一直脚踏实地行动,探索满足用户需求的四大新能源化技术路径,涵盖纯电技术、混动技术、替代燃料以及氢燃料电池技术。
基于此,今年5月,吉利汽车发布“智擎”新能源动力系统,宣告吉利汽车全面迈入新能源汽车时代。未来3年,吉利汽车将推出30多款新能源和节能车型。
新能源时代的竞争,实则是一场“技术战”。吉利汽车以每年远高于行业标准投入研发,通过与沃尔沃的技术协同,依托全球五大研发中心,聚集了全球最顶尖的新能源研发团队,取得了数百项核心专利,打造底层架构技术,实现了真正100%自主研发的中国新能源技术体系和解决方案。吉利汽车将加快从传统燃油汽车向多元化新能源汽车转型,并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公司。我想通过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会继续走在世界前列。
基于经济规律和当前的商业环境,需要把实业和资本结合起来考虑和运作,这样可以为企业和股东带来最佳收益。但是,资本运作的目的一定是为投资实业、支持实业更好发展。我来自于实业,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实业,对实业充满感情,更一直怀有实业报国的志向。尤其是进入汽车行业后,我越来越感受到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我们一定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前些年,许多金融资本“脱实向虚”,严重影响了企业家专心致志干实体和转型升级的积极性,有的甚至放弃主业去做投资、炒房地产。但是,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虚拟经济终究是“空中楼阁”。我们汽车企业和制造企业应保持定力,坚守实体经济,加快技术、产品、管理等创新,培育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正是基于对实业的坚守,2018年吉利汽车依然逆势增长。
据外媒报道,据2018年12月13提交的一份新的法院文件显示, 美国加州一名联邦地区法官暂时冻结了法拉第未来首席执行官贾跃亭在该公司的股权,并对其位于加州的豪宅发布保护令。
2018年11月30日,北汽新能源(北汽蓝谷 600733)与罗姆半导体集团合作成立SiC产品技术联合实验室。北汽新能源执行副总经理陈上华与罗姆半导体集团董事末永良明现场签署了合作协议书,并共同为SiC产品技术联合试验室揭牌。
据外媒消息,日前大众向德国联邦汽车运输管理局承认误将6700辆预生产测试车辆当做新车或二手车在欧洲和北美销售,德国交管局要求大众召回这些车辆。为此,德国检察官正调查是否对大众提起法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