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汽车快讯
  3. 正文

共享出行在未来交通体系中占比不会超过20%

 2021-04-21 09:19:51  来源:互联网 

  作为交通行业的一个从业者,我始终觉得交通出行的创新挺难的,为什么难呢?大家应该也感受到,从移动互联网发展以来,交通领域的变化或者政治经济变化大家都体验到了。但是这个变化不是一帆风顺的。

  交通发展和其他行业的发展不太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所以我一直在琢磨移动出行、交通怎么创新。我有一个概念,就是特大城市的交通出行一定是以公共交通为主体,所以我选择了这样一个主题——公共出行和共享出行的现状和思考,或者说一些问题。

  上海公共出行的现状

  我们先大概了解下上海市目前移动出行的现状。我的界定,这里的移动出行是指公共出行,也就是上海公共出行的现状。

  目前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第一个是轨道交通。比如说我今天早上就是先骑摩拜,然后换乘地铁,非常准时。

  我们可以看到,轨道交通是未来上海最主要的出行方式。目前现有轨道交通网络长度600多公里,接近700公里。我可以透露未来一个愿景,到2035年,上海未来还有三个1000公里的轨道网络规模。

  这三个1000公里的功能不同,分三个层级,我们现在看到的主要是城市内部的一个网络,未来会集中到城市外围和新城,另外还有区域联系的交通网络。

  这个规模在全球跟东京不相上下,但仅从城市内部轨道交通规模来说,上海已经超过东京,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从出行量上来看,2017年,上海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969.23万乘次,2018年接近1100万乘次的规模。


数据来源: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下同)

  创新主要基于服务痛点。轨道交通这么大的规模,它的服务痛点在什么地方?就是最后一公里,或者说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怎么配套,怎么衔接。这个是创新很重要的切入点。

  现在,共享单车比如摩拜单车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实际上,它对于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当然,除了共享单车以外,轨道交通跟其他出行方式在出行链上也有衔接。

  第二种比较主流的出行方式就是公共汽电车,这是上海最古老的一种出行方式。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线网规模在不断增加,线路数目也在不断增加,但非常遗憾,客流现在持续下降。出行客运量,2017年是602.9万人次,到今年已经下降到每天500多万人次。从客流强度来说,下降更加明显。这个就是问题,也是需要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公共汽电车怎么才能基于市场的力量、基于新技术的改造,能够使它更有效,更有吸引力,重新焕发青春。这个行业需要改造的地方太多了,包括现有的整个线网模式。

  举个例子,我上班都不坐公共汽电车。但是有一天我坐了一次,早上7:10出发,我们8:30上班,一路没有换乘,结果接近9点才到。但是如果乘坐轨道交通,7:10出发,8:10到单位,开车7:50可以到,这就是很直观的出行方式效果比较。

  公共汽电车的出行效率非常低,所以说年轻人可能都不会选择这种出行方式。政府投入这么多钱,车辆17000辆左右,线网有1600条线路。整合这么多公共资源,客流量却在不断下降,效率在不断下降。

  政府怎么改进?这是一个非常需要创新的领域。当然这个领域的创新阻力很大,因为这个行业目前市场还很难进入。

  第三个是出租汽车出行。现在大家都觉得打车难,在路边很难招到出租车。但是打车难的同时还有一个情况,它的客运量在持续下降。现在上海市出租汽车有45000辆左右,客运量是一路下滑,2018年更低。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打不到车,另一方面客运量持续下降,这其实是矛盾的,是悖论。为什么?实际上,这与它的传统运营模式相关。因为出租汽车传统上是满街跑,是一种巡游的模式,受到很多外部因素制约,特别是交通拥堵,造成出租车运营效率下降。

  根据我们的数字统计,本来一个出租车司机一天可以做40单生意,但是现在只能做25单左右。因为堵塞,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这个行业要想有效率,我们就需要基于现在新的移动出行技术,改变它的运营模式。现在有个很好的反例,就是网约车。

  传统巡游车如果不改变,最后的结果可以想象。这个行业我们可以关注到,自从网约车诞生以来,两者在激烈地斗争,现在感觉就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但实际上,从市场角度和社会角度来看,实际上不应该是这样的。

  这也是需要创新的地方,就是网约车出来以后,怎么借助市场的力量将改造深入到巡游车这个运营主体中去,进行创新。

  现在我们看看上海市公交总体的特色。近5年上海公共交通的客运总量,到2016年达到高峰,2017年开始到2018年,形成缓慢下降的态势,这是令人担忧的。

  我们这么大一个城市,公共交通投了这么大的精力,政府也在大力主导,市民也形成共识,但是客运量却在慢慢往下走,这需要打上问号。公共交通怎么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公共交通除了轨道、公共汽电车、出租车以外,还有轮渡、郊区铁路,现在公共交通的统计口径基本上是这些。

  现在,公共交通整体的趋势在往下走,但另一方面,上海人日均出行总量是在上升的。目前上海人口2400多万人,最近两年没怎么变化,但是每个人每天的出行次数增加了。这个比较好理解,因为经济繁荣了,人们交往的频次高了,出行量增加。但是,出行量增加以后,公共交通这个蛋糕为什么没有切得更多呢?

  这么多年来,上海的出行方式大概有这几种,公共交通、小客车、非机动车和步行。我们看中心城出行方式图,25%左右是步行,这部分是相对稳定的。

  柱状图的第二个是16%左右,是非机动车,包括自行车、助动车,这个数字是2016年的,但实际上这两年变化非常大,尤其是共享单车出来以后。2016年共享单车出现以后,2017年数字增长很大,大概达到20%左右。

  第三个是小客车,小客车的出行量是在缓慢增长。小汽车进入家庭以后,出行量是在增加的。以我们小区为例,150户人家,有两辆车的占四分之一左右,只有20几户没有车。小客车的保有促进了人们的出行。2016年,大概占20.2%,现在是22%~23%左右,主要是网约车、分时租赁这两年增加比较明显。

  另外,出租车占比从2012年的7.7%下降到2016年6.6%,2017年年底更低,是下降的。

  最下面占33%的是公共交通。2016年是个峰值,到2017年下降,2018年还在继续往下走。

  这个柱状图就放映了上海出行结构的总体模式,在这里面,每种出行方式都有需要创新的地方。这是公共出行的现状。

  共享出行分流作用明显

  刚讲到公共交通的客运量在流失,那么流失到哪里去了?其实我们的判断就是共享出行。共享出行对于公共交通的分流作用还是比较明显。

  首先是分时租赁。EVCARD是上汽搞的一种汽车共享,到2017年底有4000多个网点,7000多辆车。我们统计,2017年底,一辆车平均一天使用4.3次,每天使用时长200多分钟。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分时租赁主要是用来通勤,两个峰值是在早晚高峰期。主要分布在外围区域,因为中心城没有网点资源,没有地方停车。订单需求在周末和工作日是有差异的,需求主要在中心城区,中心区人多需求多,但是服务供给网点主要在外围区域。这就是EVCARD为代表的分时租赁基于移动互联的一种共享模式。

  第二种是共享单车。这个领域现在是潮起潮落,有些企业已经不在了,比如说小鸣单车,还有其他一些企业。现在比较主流的就是摩拜、ofo以及刚刚加入的哈罗单车等几个品牌。

  共享单车的数量,今年4、5月份是个高峰,达到110万辆~120万辆的规模。后来政府整治,控制总量,现在是70万辆左右。这个量也不少了,数字非常惊人。

  我们也做了一个研究报告,摩拜和ofo的出行特征,选取了两张图展示。这里展示的是单车数量和周转率,两家企业的单车周转率都不高。其实,政府监管的统计数据跟企业的宣传是有出入的,企业宣传周转率一天有三四次,实际上只有一次左右。所以这个投资还是要慎重一点。

  网络预约出租车,也就是网约车,是共享出行的第三种模式。因为出了一些安全问题,前段时间成为社会热点。网约车注册量很高,这里显示的是工作车辆数,至少一周会接单一两次的。2018年1~6月,有6万多辆工作车辆,就是在外面跑的,僵尸车不算。

  这里跟出租巡游车做了个比较。巡游车有45000辆,在跑的有42000多辆,还有一部分搁置在公司里。这两种加起来有10万辆左右,所以这样看来,打车难是个伪命题。

  从上图我们看到,网约车和巡游车的日均载客车次,两者在规模、服务车次和客运量现在基本上是平分秋色。

  网约车和巡游出租车载客车公里营收,反映了现在网约车和巡游车的定位没什么区别。讲起来,网约车和出租车有差异,实际上没什么差异。为什么呢?网约车的主体是快车,专车业务量占比很低,没有跟巡游车形成真正的差异化运营。

  2018年4月份,美团高调进入市场,一下子占到上海市场份额的49%,引起烧钱补贴大战。但是到2018年7月份,美团又跌回到37.6%。

相关文章

  • 共享出行在未来交通体系中占比不会超过20%

    作为交通行业的一个从业者,我始终觉得交通出行的创新挺难的,为什么难呢?大家应该也感受到,从移动互联网发展以来,交通领域的变化或者政治经济变化大家都体验到了。但是这个变化不是一帆风顺的。

    标签:
  • 明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或降30%

    据中汽协秘书长助理许海东透露,明年新能源汽车补贴至少要在今年基础上再降低30%,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政策文件已经制定好了,具体发布时间还未可知。

    标签:
  • 百度Apollo再获北京20张自动驾驶测试牌照

    临近年底,北京的气温在0摄氏度上下来回游走,后厂村一群无人驾驶工程师无视把树枝刮得光秃秃的北风,向所有人又交出了一张诚意满满的成绩单

    标签:
  • 【观点】大集团强 行业方能强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汽车制造业前10月利润总额:“4,958 4亿元,同比下降5 4%。”汽车制造业利润上半年3,359 9亿元,同比增长4 9%;三季度4,517 6亿元,同比下降3 8%。

    标签:
  • 中国一汽与中国中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8年12月21日下午,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汽”)与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为契机,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标签:
  • 比亚迪中山项目近日动工 项目总投资50亿元

    据悉,比亚迪中山项目近日在中山市产业平台民众园正式动工建设。按照计划,比亚迪中山项目将在中山建设智能终端及零部件制造基地、轨道交通设备及预制件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50亿元

    标签:

热门排行

编辑推荐

扫一扫关注最新新能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