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规划出台难是好事。笔者在今年的成都全球汽车论坛上,采访工信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时,后者曾说出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规划出台看起来慢,但实际是鼓励多种技术路线“百花齐放”,避免出现“一抓就死”。可以说,张司长的话透露了对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一些忧虑,如果急于将新能源汽车圈定在狭小的概念或范围内,对新能源汽车的长期发展,将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在与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的交流中,同样传递出这一信号:“一开始,业界急于在新能源汽车上寻求突破,希望能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但这不现实。温总理对技术路线的批评,也说明了这个问题,需要再想想,别急于把技术路线圈定。”
其实,两位领导所指的“圈定”,正是电动汽车技术路线;去年呼声很高的“发展电动汽车,实现弯道超车”的议论大有偃旗息鼓的架势,这也成为“规划”迟迟难以出台的关键原因。
据了解,规划“已正式报至国务院,目前正等待国务院审批”。确有其事,但谁来最终敲定出台时间,目前已经成为一个“烫手山芋”。甚至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规划”可能将成为“框架性”议案,沦为中央财政千亿元专项资金方案未通过、5年推广量约束性指标未提及、主流技术路径未明确的“三未”规划。
卡特彼勒产品开发及全球技术事业部总监、中国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晓波是汽车圈内有名的“海归派”,在与笔者谈及行业标准问题时,他举了自己在美国求学期间,制定“割草机排放标准”的例子。
“某一领域的发展,离不开行业规范,但制定标准要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制定割草机排放标准之前,要先搜集大量割草机的性能、指标。标准的制定是确保鼓励先进、保持稳定、淘汰落后”。孙晓波说。
无独有偶,在成都论坛期间,MCON首席商务官WalterJanson和IntelligenceAutomotiveAsia执行董事Ashvin在与笔者交流新能源汽车发展,以及中外间区别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美国更强调“技术中立”,它只为行业制定环保、排放等外部标准,至于最后采取哪种技术路线,是一件“Markettalks”(市场说了算)的事。
结合汽车工程学会近期召开的年会,以及与会嘉宾争论的焦点,不难看出,汽车工程学会目前正在开展新能源汽车标准制定工作,可谓开了个好头,但千头万绪的采样、评价和定论,是一件庞杂的系统工程,也难怪有如此激烈的争论。
有传闻称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标准,取样德国,参考了日本和美国的资料,结合了目前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有很多人对此有偏激的议论,认为是“捡剩饭”。其实大可不必这么狭隘,技术路径具有共生性,技术标准也具有宽泛性,只要不是将某一技术“一棒子打死”,而是以包容的姿态面对,多两种技术路线又有何妨?
新能源规划出台难是好事。笔者在今年的成都全球汽车论坛上,采访工信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时,后者曾说出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规划出台看起来慢,但实际是鼓励多种技术路线“百花齐放”,避免出现“一抓就死”。
2月24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刘翔海在“2012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电动汽车与充电储能设施论坛”上表示,我国共有67款新能源乘用车登陆《公告》。
虽然无论从产品性价比、消费者环保意识乃至中国的政策环境,较六年前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但丰田汽车仍然决定在此时重新向中国市场投放旗下中级混合动力轿车新普锐斯。
工信部日前发布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下称“办法”)征求意见稿。这预示着2010年11月公布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第三阶段)》(以下简称“第三阶段油耗限值”)很快就将正式启动。